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1篇
一种是比较严重的,像凶案现场。《残水浒》写燕青查究董平之死,写得比较全面,既有对现场证物的勘察,又有对嫌疑人身边朋友的采访,经过多方综合,得出结论。
一种是生活化的,小到推理出冰箱里的零食被谁偷吃了,大到推理出偷人、偷东西。
这是指犯罪的轻重去划分的推理。但从这个角度去构思,只能表现出人物具备推理能力,还没有“近妖”。
想要近妖,就要拉大“侦探”与犯罪现场的距离,拉长推理时刻和作案时间的距离,并且最后果然是判断无误,这就特么近妖了。
比如《基督山伯爵》的狱友,身处牢狱数十年,单凭和男主角来回几句对话,就推理出是谁陷害了他,这位狱友(老神父)就是属于多智而近妖的人物。
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2篇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多种方言,能流利地使用一门或以上的外语,会被视作聪明。很容易受到崇拜。而在小说里,与其让人物一出现就会很多语言,不如展现他怎样快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传说中,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船上点了一夜灯油,就学会了日语。所以曾出现过一本教材叫《一灯油日语学习法》。(骗人的!)
还有电影《永无止境》里的男主角也是用极快的速度学会了各种外语(在剧情里他是因为服用了_)。由于我听不懂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所以在这部电影前面大半部分我都给骗了,直到片尾男主在一家中餐厅吃饭,讲了一句汉语,我才发现主角的语言能力wtf。
在华语文学里,自创语言的现象极为少见(几乎没有)。我个人认为,可以从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去做一些探索,而这类资料在图书馆里是很容易找到的。我前天就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清朝的六语词典,蒙文、满文…这样写书会费劲,但会使得作品逼格更高,可以让笔下的角色更近妖!
如果同学们打算写春秋战国到汉初的历史,真的可以考虑研究下“楚语”。楚语跟汉语很不一样,而且里边有不少名词和形容词被保留了下来。
民国人鲁迅有诗云:
这首诗里,“於菟”就是楚语里老虎的意思。
《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形容词“夥矣”也是楚语。
以上是能较快提现一个人“聪明”的三大方面。我这里所说“较易呈现”,指的是在小说这种体裁里。如果我们想表现某一种特质,在不同的体裁、媒介中,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有的时候,小说比电影有优势。比如,写一个人身上很臭,用四五个字就能交代清楚了,而电影没办法让观众“嗅”到他的体味,只能通过别人的皱眉、捂鼻之类的表情动作去衬托,夸张一点的,甚至要搞几只电脑特效做的绿头苍蝇绕着他飞。
而在表现人物精气神的时候,演员的塑造能力可能比作家的描写有优势。
比如想塑造一个“看起来就很聪明、很机灵的样子”,也许作家费上很多笔墨,也及不上朱茵、明道、卷福的一个亮相。
于是作家就要想出更多情节,能营造笔下人物的魅力。
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智力的其他方面――
观察力:有个电视剧,讲女主角第一次到杂志社上班,走进boss的办公室后,boss让她转个身看看。这时候作为观众的我,还以为boss是要看看女主角的身材,没想到boss是要考察女主的观察力,要她说出房间里有什么,比如开关是什么样子,挂画又是什么;女主角当然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啦!然后boss点着头说很不错哈年轻人,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力…
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3篇
细节丰富,安排顺畅都满足了,那么就该设置情节了。“悬”是指悬念,
怎么样?简单两句话就会带来很棒的效果。主人公在干嘛?为什么不开灯?是偷情?是杀人放火?是阴谋诡计?是商业间谍?没人知道,这强烈吸引人们往下读。
按照常规的解释,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技巧。
悬念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用在文中,甚至贯穿整个故事。
一个小场景想要出彩,也必须设置悬念,没有悬念,就容易干涩无味,变成可有可无的一段“尿点”式描写。
举个例子,
然后再开始写这个“鬼怪”如何如何,如果你的场景小,那么就快速推进剧情,如果你的场景大,那就敞开写。这样就能把一个普通的场景写出花儿一般的灿烂。
提个问,谁能猜到这个“鬼怪”是什么?(wolf)
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4篇
张是指紧张、张力。你可以通过制造冲突来构建张力。
冲突是小说写作中常用的技巧,悬念能勾起探索欲,而后面的冲突才是重点,如果只有悬念,后面的情节淡如水,那这个作品就算是废了,再好的悬念也带不动差劲的内容。
冲突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外部环境、人物内心情感来设定。
理论是抽象的,继续举例,
这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一个冲突,是父亲对“我”读大学的否决和“我”想要读大学的愿望之间产生的矛盾,平淡感就会在这种冲突中消失,剧情开始推进。
在小型场景中,较多的是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
场景里一旦产生这样的张力,那么你距离写作大师就不远了。
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5篇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表现人物记忆力超强的段落,比如张松。还有苏秦走马观碑。黄蓉背九阴真经。这种描写特别简单,先在小说里设计出一部特别长或者特别诘屈聱牙的“经书”(可以是武功秘籍也可以是兵法、茶经、马经),或者找一部已有的经典,比如《老子》。也可以从《道藏》里找。
还有背诵圆周率啥的(其实蛮无聊的)。
最近看了电影《攀登者》, @张译 饰演的曲松林,就把当地13年来的气象资料倒背出来。
再无聊一点的,就是背报纸,背字典,背《六法全书》。
喜欢历史题材的同学可以用《大清律例》。当然还有《唐律》。这些都需要古汉语基础。
电视剧《金牙大状》里,嫌疑人和死者生前有过扭打,据目击证人称,嫌疑人在扭打中拽了死者的发辫,导致死者生前头发披散。而状师卓一言根据“大清子民必须留辫子,不蓄辫者可处死”的清初律规,诡称死者由于没有清辫,已经不是人了,和畜牲无异,所以嫌疑人没有杀人!
电影《算死草》的结尾,经过连串努力依然无法为葛民辉洗脱罪名,按律处以环首之刑…虽然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例子,但前提是周星驰(陈梦吉)熟知法典,才能对该条文作出解释。
写小说怎么描写身材 第6篇
相较于动作,神态描写的难度要低些,实际二者有所交叉,在使用时可以套用,关于神态,我也单独列一下大致注意的三个点:
1、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2、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相结合
一个非常有综合性的例子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节:
3、反映人物思想和故事主旨
通过神态来呼应主旨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比方说反派,那么其狰狞、丑恶的嘴脸就可以从神态里展现出来。还有主人公在遭遇挫折时内心的挣扎,自己的为难等等,配合心理描写效果会更好。
综合来看,神态描写属于细部的动作描写之一,大范围聚焦在面部及其周边,只要解决了动作描写,神态就能融会贯通了。
学会这三种主要描写手法,你的小说就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内容干瘪,没有血肉了。以这三点为引,你再继续了解一些其他的手法,比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一部好小说是完全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