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戏剧怎么写 第1篇
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了解着这些年轻人,一直在被刷新对他们的认知。
比如他们密集紧张的日程安排,在舞台之外,他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繁重的学业,竞赛,考试的压力,每天都在面对着超乎我们想象的挑战。
又比如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关心与认知,虽然看起来单纯,但是有足够的思考与热忱。
他们将这些都放入了这次的作品,当然,还有他们的观察,想象,和热爱。
这肯定是一次稚嫩的表达,是尚不成熟的作品,但却是他们认真努力的表达。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能为这些少年打造一个自由发声,肆意起舞的空间,让大家看到听到这些属于未来的画面与声音。
+ + + + +
本周日10月16日,两部高中生原创戏剧作品《延迟的审判》《说梦》即将与大家见面。
以下邀请文字,来自同学们——
在大多数人眼中
青少年与戏剧之间的关系
是重排一些经典名剧
模仿莎士比亚的口音
讲述成年人已经讲过的故事
这一切将被颠覆
由12位高中生组成的主创团队
在今年夏天邂逅了戏剧
从零开始
抽取创作关键词
在自己的生活与想法中寻找母题
大家一起创作 思考 辩论 排练
还和戏剧艺术家们一起头脑风暴
与戏剧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相遇”
10月16日14:30
倒计时已经启动
让我们共赴这场由孩子们带来的
戏剧实践
+ + + + +
《延迟的审判》
剧目一
庭审戏剧怎么写 第2篇
赵晓晨这个角色创作到一半,我怕她会越来越像个“套路化”的反乌托邦主角。她处于剧中社会的反面,而她越发觉醒之时,越发坚定了自己所相信的:要在其他人抛弃情感、只求效率时抓住情感能带给人的良知、慈悲和内心富足。
“延迟”与“延迟人”的概念是我一天早上突如其来的想法。将科技主题放入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同化”。观念的同化、文化的同化、价值标准的同化、生活方式的同化、甚至是每个人个人追求的同化…… 这个社会似乎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合理化的“主流”,而被主流抛弃在外的人,开始离社会越来越远。在戏里,这些人,可能是年迈的老人、可能是沉心创作的艺术家文学家、可能是希求“多余”情感的人,可能是不愿放弃善心和良知的人。无法为社会生产机器提供价值,又无法加入发展洪流的他们,成为了“延迟人”。
而我希望能有人看到,发展和生产效率之外,人还可以有更伟大、更本真的创造——思想、艺术、良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与联结。这些不应被“延迟”和舍弃。所以,在这个“延迟”社会中,赵晓晨觉醒了。她发掘了人生活的真正意义,拥抱了良知。而赵晓晨,也是我表达的窗口。我与她站在一起,又仿佛与她同体。
庭审戏剧怎么写 第3篇
我叫余真,我是一名心理医生。我在现实里是一名40岁的心理医生,有一名女儿,叫余逸彤。我自己有一个自己的诊所,每天的心理病人也不少。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哲学专业,可我后来还是追随了实用主义,那就是,哲学很难找到工作。我自己改学了心理专业,希望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希望我的女儿也学习一个实用学科,这样在社会上发展更加乐观。
对。我做了梦。我在梦里我把所有人都想象成我想象的样子,而我是一名24岁的心理医生。余逸彤,在梦里就是她学习实用学科后的样子。杨凡,在梦里就是他吃了药后的样子。马锐也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这个梦使我觉悟到了对待事情的方式,后来帮助每一个人,变成了个更好的自己。
本周日,两部高中生原创戏剧作品将在中间剧场拉开大幕,关于科技人文与灵魂深处的对话,身份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如何抉择以及自由与未来如何思考,最终我们走向何处,以哪种姿态立于当下?一切答案,尽将在大幕拉开时揭晓!
庭审戏剧怎么写 第4篇
我在剧中有两个角色,分别是汪原北和赵锋。汪原北是这场庭审的被告,他所犯的罪就是在一个铁道口造成了一些交通障碍,可造成的原因却不是他有意为之,更像是社会所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戏剧冲突感很强的一个角色。大家可能有些会同情他,有些不会。另一个角色是赵锋,他是主人公赵晓晨的父亲。这个人物的戏剧任务还是很重的,也促使了剧情发生重大转折,表演起来还是会很有意思的。
《说梦》
剧目二
它讲了个啥
精神科医生余真讨厌他的工作:那些臆想症患者怎么就不能回到现实?他也无法忍受整天叫嚷着投身博物学研究的女儿:这样下去,女儿的人生可就毁了。余真叹了口气,趴在桌上,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拥有造梦舱技术的未来世界。而余真的病人与他的女儿也出现在了这个世界里,女儿长大了,余真还遇到了一个奇特的病人。现实中的病人似乎变的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了。一切好像如他所愿。可这是真的吗?女儿变的冷酷功利,病人变的迟钝现实。而那个奇怪的人似乎却又和他那样熟悉….他是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了。是选择现实还是选择梦境,选择理想还是选择脚踏实地?
《说梦》排练花絮
同学们想说啥
编剧: 朱轩怿
导演问了我一个问题
如果你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个剧,用什么?
我觉得是:“反思、困境、追求。 ”
借着此次“科技节”的主题,我们几个高中生从自己视角探讨了我们对科技使用和追求理想的反思。心理余医生碰到了工作和家庭上的双重难题,他犹豫要硬加干预还是放手让病人和女儿探寻自己的追求。在疲倦下,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他的病人、女儿都变成了他的同事,病人母亲则变成了他的上司;而聘用他的这个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梦想是活在梦里的”怪人……在梦中,他身处棘手困境,也获得了启示,进而在梦醒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段皓泷,剧中饰杨凡 , 同时担任导演
其实我人生中有很多戏剧的经历,我也一直致力于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到一个剧本、一个戏剧作品里,能让大家看到,知道我们高中生是怎么看待生活的。我们的戏有讲关于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正如我现在即将面临升学,注定也要经历一个选择的过程。
我们希望真实的将‘选择’呈现给观众,让大家也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余真当然也做出了他的选择…
我在余真的梦境之外饰演一个想象力丰富,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他非常想要向他身边的人分享他脑海里的画面。但是他的母亲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想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给他开猛药抑制这些想法。他对于她母亲的不理解非常的难过。在梦境里,我化为马总逆来顺受的助理,也就是我‘母亲’在现实中想要我成为的样子。虽然不像余逸彤那样对马总的口号疯狂追捧,我却失去了自己的‘东西’。他的性格不温不火,完全失去了想象力。我想他代表的就是在职场中广为存在的‘老好人’。他们不求成功,只求‘不犯错’。梦里梦外鲜明的对比让余医生改变了对我的治疗。他也意识到了治疗病人不能依靠‘机械’的诊断,需要以病人为主体的根据情况治疗。
周子淳,剧中饰余逸彤 , 同时担任执行导演
我的角色是余逸彤,她在现实世界中是余真的女儿,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动植物和大自然充满兴趣,想以博物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在余真的梦中,她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习了理工专业,成为了马锐公司的HR,她十分现实、清醒,一心只想安稳的生活,对欲望和追求不感兴趣。余逸彤在现实和梦境中的反差,侧面反映出“对兴趣爱好的不懈追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这一角色对剧情发展和主人公认知变化起关键性作用,余逸彤的转变敲醒了余真,让他意识到他身为父亲和心理医生,应鼓励自己的孩子和患者自由生长,让他们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