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作 怎么读(必备5篇)

个人学习 60 0

仵作 怎么读 第1篇

不过陈叔宝自己肯定也觉得冤枉:当时的“少”属于心母宵部,而“叔宝切”理论上是书母豪部,无论声、韵还是介音都不完全一样,这么七拐八拐就把自己的福拐少了,谐音梗真是太害人了!

而隋朝灭陈,名义上的总司令是隋朝王子杨广,他本来叫杨英。后来他老爸隋文帝杨坚说:“杨英”的反语不太吉利,谐音“赢殃”。“赢”有遭受的意思,“赢殃”就是遭殃。

想到这,老爸杨坚赶紧给他改名杨广。可好名字并没有带来好运。杨坚死后十四年,杨广在距离陈叔宝亡国之地不远的江都宫中被手下勒死,与他一起毁灭的还有整个大隋王朝。他就是隋炀帝。

很多人因反语而改名,可能还有人为反语而挨打。《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嘲诮三》引《启颜录》记载,唐玄宗时期,派了个牙掉光了的人去当安陵县(在今湖南永兴)的县令。

“唐安陵人善嘲”丨民国影嘉靖本《太平广记》 书影

当时,安陵人擅长玩梗。县令就很担心别人玩梗嘲笑自己的口腔问题,可他只听到了赞美声。比如有个手下就夸他写文章超快。

这是说他业务能力强呀!县令听完也超开心。没想到几个月后,那位手下有个仇人跑来对县令打小报告:那是在拐着弯骂您呀!

何以见得呢?仇人说:写文快,可以总结成“奔墨”。

所以呢?仇人接着解释:“奔墨”的反语是“北门”。

仵作 怎么读 第2篇

故事发生在晚唐。其实唐朝和现在一样,各地都有方言。我不知道角色老家是哪,姑且按照唐朝官方推荐的超复杂《切韵》音系和一般认为比较接近晚唐时期共同语口语的“朱翱音系”来讨论。

先看声母。《切韵》音系有37个声母(据邵荣芬《切韵研究》[3],下同)而剧中的声部诗只有23字,不仅数量少,规律性也很弱,分属19个不同声母,“桃”与“荡”、“微”与“媚”、“采”与“清”、“旁”与“浮”声母相同。

声部诗,并非“字字声部皆不同”丨《御赐小仵作》

若按朱翱音系,情况会稍好一点。朱翱音系只有36个声母(据张慧美《朱翱反切新考》[4],下同),而且“微”与“媚”、“旁”与“浮”都不再属于同一个声母了。此时那23字对应21个声母,占所有声母的7/12。

仵作 怎么读 第3篇

古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发明了譬况法。譬况就是比喻,找近音字打比方。比如《淮南子·地形训》说西方“其地宜黍,多旄犀。”会读“旄”吗?不会也别急,有请古人解释给你听:

“旄”读“绸缪”之“缪”,急其言乃得之。

图丨乾隆五十三年武进庄氏咸宁官舍刊本《淮南子》书影

仵作 怎么读 第4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面的这些缺陷一直困扰着古人。直到后来,佛教的传入意外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自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佛教逐步传入中国,顺便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带动了中国人学外语的热情。很多人学习了梵语,而梵文是一种字母文字。字母捅破了古人脑中的一层窗户纸:原来人类平时说的一个个音节是可以继续往下拆的!

于是,中国也有了声和韵的概念,难题迎刃而解:别管哪个音,与它声母相同或者韵类相同的常用字总有一大堆(有个别反例,比如普通话的“而”与“二”,但比例非常非常小)。到东汉后期,古人最终发明了反切法。

仵作 怎么读 第5篇

看过英剧《神夏》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剧中有一套来自古老中国的数码字,叫作“苏州码子”。在《御赐小仵作》中,这套数码字被用于加密数字。但苏州码子在唐朝还没有出现。

苏州码子0-9丨 Voidvector

驸马留下的苏州码子丨 《御赐小仵作》

有种说法认为,古代中国数学不太辉煌,都怪没有发明好用的数码字。用汉字列竖式,想想就鬼畜。这其实是因果倒置:多数古人不太重视数学,社会需求小,所以数码字才不流行。毕竟和复杂的数学难题相比,设计几个数字显然简单得多了。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中国数码字是敦煌出土的唐代《立成算经》(斯·三九〇)。它基本就是把算筹的摆法画了下来,满眼“—”和“丨”,没有零。

唐代《立成算经》书影。每一小列最下面那些横线、竖线就是数码字丨《敦煌宝藏》第七册第555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到了宋元之际,秦九韶(还记得怎么用三角形三边长求面积吗?)、李治、杨辉(还记得杨辉三角形吗?)等人陆续改进了数码字,甚至愉快地用它列出了方程。再到明清时期,商人们逐步改编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苏州码子。[5]

南宋数码1到0十个数丨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第173页

回到剧情。唐朝的数码字还在画算筹时代,如果抢先用上几百年后的苏州码子,敌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这是数字。不过,具体到剧中这套密码,依主角讲述的加密规则,可能也很难对应到剧中的声部诗和韵部诗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