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孩读汉字怎么读 第1篇
语文有大量机械抄写的内容,他写得又慢,如果全做作业,就没时间听力阅读了。我就和孩子一起做客观评估,让他自己分析每项作业在练习什么,自己能否不做作业就能达到目标。如果能达到就不用做,如果达不到就做,超量的就减量,我负责检查考核结果,并负责跟老师协商。余下的时间就泛听和阅读,还有大量的爱好与玩耍。所有学科都是如此,尽量把无效书写的时间省出来,做我认为更有用的事情。有的时候一两个星期不上学,学习效果不降反升,孩子慢慢尝到了自学的甜头,掌握了对学习任务进行客观判断、规划与执行的能力。
余下的作业是他自己挑选的,而且他非常清楚这些作业要达到什么目标,妈妈要如何检查,所以做起作业来主动性非常强,非常专注认真。当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汉字结构、形义对应与笔画,省下的时间是自主时间,不会加作业,所以他都是尽量快速写、主动写,也就是动脑子写,参与性地写。错一次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赶紧多练几遍,免得被妈妈的考核绊住,争取一遍过关。有时候还自己给自己听写,背着写,挑出个别难字多写几遍。因而他写作业的效果远远超过机械抄写,语文成绩尽管达不到100分,但也从来都不错。关键是有后劲儿。
三个男孩读汉字怎么读 第2篇
我发现,康康读一个句子不能正确流畅地切分词,字还认不顺溜。我就带着他朗读,一开始他很不愿意,我就拿他最喜欢的已经听过n遍的《丁丁历险记》来轮读,我读得多,读到精彩的地方,就说“你来读这一句好不好?”。慢慢地,他发现,一旦读出一句话,再重复一遍,立马就知道意思了,立马就很得意,来了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他在艰难地提升着汉字辨识的速度与精度,从句子中读出意思来。
渐渐地,随着他水平的提升,我读得越来越少,他读得越来越多,很快就不要我跟他读《丁丁历险记》了。我就时不时地抽查他在这个难度的朗读,同时用更难更长的带插图《西顿动物小说》来进行新一轮的指读轮读。这样低难度的独立默读与高难度的指读朗读就重合了,螺旋上升。
后来我为2000字之前的默读命名为“第一次海量阅读”,康康当时也读了几百万字吧。主要是选材都是经典名著,难度递进。让他上瘾上量的同时,自然就提了速度,上了难度。
到二年级结束时,他在校认字已经1600多字,加上连猜带蒙的能力也见长,估计流畅默读的难度也在2000字左右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在自己起劲地读大部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这本书字又小又密,情节句式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真的不简单,已经和《三国演义》差不多了。我随便抽查他,发现他真的基本读懂了。
在字词句阅读、朗读到默读、一路上难度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康康只要一读出来就能懂,而大多数同龄孩子都是卡在读出来也不懂上,说明前面的听力能力就弱。他阅读每上一个难度,到达流畅默读前基本就是要过两关:(1)精准本能地认字;(2)指读、轮读,后来就自己朗读,而且这个练习时间越来越短。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前期积累了远超同龄孩子的听力能力。一旦读出来后立刻就懂了,而同龄的孩子即使是大人给朗读这样难度的书,也听不明白,可不就差在听力吗?他入学识字后,很快就能读懂数学应用题,也是学龄前多学科视听启蒙的功劳。
三个男孩读汉字怎么读 第3篇
五岁多时,我发现康康对绘本上的字开始有兴趣,偶尔就指出几个简单的字读出来,知道字对应图画了。上学前半年左右,康康六岁了,我就用“人木山水火”等几十个最原始的独体象形字做例子,让康康理解象形字的形与义的关系,同时像画画一样写下来,熟悉了近30个笔画,了解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康康一点也没觉得难,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没把这当任务,只是本能地觉得汉字在孩子眼中好复杂呀,像一团乱麻,我要帮助孩子入门之前尽量熟悉基本规律,以减少挫败感并提升乐趣与胜任感,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认字量。
他当时尽管小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已经远超同龄孩子,但在一个格子内写这样复杂的汉字,还远远不能胜任,所以当时写字不是为了写,而是为了练笔画,为了阅读中对复杂汉字的本能精准识认。
到了一二年级,我对他写字也没有强求,总感觉孩子大了手有劲了,阅读也强了,写字自然不是问题,把时间花在听力阅读输入才是最划算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也正因为我这种观念与抉择,直接决定了我并不看重小学低年级以精准写、机械练为基础的语文分数,选择了听力阅读输入,直接过渡到了后来在全学科阅读、自学能力与分数等方面的全面斩获。
三个男孩读汉字怎么读 第4篇
一二年级没有看重分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考试是靠写字的,而汉字作为世界唯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本来就音形分离、字形如画,但语法与发音简单,所以听说易,读写极难。况且小孩子精细动作差,小学低年级最重要的肯定是听读输入。但即使把时间全放在阅读上,认字断句、指读朗读也需要至少一两年才能达到默读,更不用说上难度上广度了。所以这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听力输入,就相当于大脑中没有任何知识、技能、情感的语言输入,人的智力连保持都难,甚至会倒退。那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理解怎么可能做出好呢?
所以康康在1-3年级全力突破阅读入门关的同时,本已远超平均水平的泛听更上一层楼,上难度扩广度。到康康八九岁默读大部头书的时候,就和听力在很高的水平胜利会师了。后来我才知道,母语阅读赶上听力的平均年龄是12岁,他提前了至少两年。而且听力和阅读水平都高于同龄孩子不少,还涵盖全学科。这就是他后来学习不吃力,还能跳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