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怎么写 第1篇
仪式,作为一种存在已久的形式,必是有其价值所在的。然而近来屡屡出现的“仪式感”三字,却令我不太赞同。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少些仪式感,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高效与自由,更加接近实质。
诚然,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是应该讲究仪式,注重仪式感的。各个高中一般都有“成人礼”这项仪式,来纪念,或是提醒每个学生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公民的义务与权利。在这件事上,仪式感传递了一种责任,不可缺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讲究的是“断舍离”,我觉得仪式感在精神上的正面作用如果不大,我们不妨将其舍去。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在看书。试想,若是此次看书前都要将书摆在面前,待心下平静后,充满仪式感地翻书本,那将浪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古有陆放翁“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今有三联书店书架、楼道间卧坐“啃”书之人,若是他们都过于注重仪式感,那读书这事可太耗费精力与时间了。更何况,少去仪式感之后,我们便活得更加随意、自在。朱熹有云:“埋头书卷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这与现代人常提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边是那充满仪式感的“规规矩矩”的生活,另一边是这样简洁与自由的作息方式,不知你愿选哪种。
况且,抛弃那仪式感可使人更加接近本质、更加踏实。近来常有各种高考“迷信”,家长们纷纷求神拜佛,到庙中燃香。细想,这样的仪式,或是仪式感,难道会起到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吗?少些仪式感,靠汗水浸泡出来的实力岂不是比任何形式的祈祷都更加有效有用吗?更不说有些官员了,明明做的是自己的职内事,却渴望那一份仪式感,非要弄得百姓们都知道他要做事了才开始着手。此时的仪式感,说是虚荣恐怕也不为过。
没有仪式感倒不是一件坏事,作为个人,我们由此变得高效,社会中的风气可变得踏实。丢掉仪式感,有百利而无一害,故没有仪式感又何妨!
仪式怎么写 第2篇
当十八岁那天醒来,我们就以成人的身份向世界问好,从此世界上多了一双双承担责任的肩膀。
那么突兀的,我们终结了18年的风雨行程。与那少年时代作了匆匆的告别。那年幼的我们,终究成为过往。或曾因为未知的恐惧而焦虑,在几分懵懂中黯淡了18年的365个片段的岁月激情,或许因为太多卑微渺茫,曾在日月浮沉的苍茫大地无助得声声呼喊。而现在在时光的磨砺下成就了屹立如松的我们,18岁的青年。
我们知道翻开18岁这一页代表着什么。
并非故作老态的感叹流年似水,不必艳羡那些已逝去的天真烂漫的青涩时光。
我们明白,18岁将是热血和青春浇铸的丰碑。我们所有的目光,都定格在遥远的前方。
18岁,我们将放飞蓝色的信念,用生命的壮丽篇章去讴歌遥远的而充斥光亮的前方。我们是航船,就要载得一舱因航程艰辛而淋漓的汗。不惧怕那翻江倒海的狂风,不惧怕那铺天盖地的恶浪,远航,远航!为驶向远方那信仰的栖息地,永不降落在18岁升起的白帆。
或许,我们并非完全如此壮丽,或许只是青春之歌中的一个简单音符。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或许没有旗帜翻飞的凯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篇章,或许没有流传千古的绝唱;但我们始终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与永不放弃的对信念的坚守。那是我们的18岁,即使没有灿烂与繁华也有着永远的竞争,不息的奋斗。
在向那追寻的光亮的路上,或许在某一瞬间弥散了黑暗,或许在那一霎那我们迷失了自己的追寻,遗失了自己的方向。我们始终相信,黑暗再遥远再漫长,黑暗中始终有那永恒的光亮,属于黎明,属于信仰的光亮。永远不会迷失的是18岁的信仰。18岁,这里,群星璀璨,辉映光芒。
18岁,我们的.生命里自此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当我们破茧成蝶,那些美好已经与自己,他人,国家并驾齐驱。这会是我们青年永恒的定义,深入在我们的每一滴热血里。
我们,不是孤单的个体,我们是中国未来的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象征。
这是我们的十八岁,拥有火一样的激情,拥有钢一样的坚强。
我们不再需要娇纵宠爱,请严肃认真的对待我们。
在这庄严的时刻,十八岁,我们自豪。亦使所有人因我们而骄傲。
仪式怎么写 第3篇
星期一,升旗仪式在学校的前操场举行。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全校师生。学生们都穿着校服,校服大部分是红色与黄色的,红色的比黄色的多,跟国旗一样。
学校大门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三层教学楼,这座教学楼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四层教学楼,这座教学前由一个红红的国旗台,国旗台上面有一根银灰色的、又细又高的国旗杆。老师上台讲话的地方设在国旗台上。国旗台上有三位升旗手与一位护旗手。国旗台后方还有一批管乐队的其中一部分同学,是演奏国歌的。
调整好队形后,听到了:“升旗仪式现在开始,第一项——出旗。”乐队刚吹响音乐,就看见有一批队伍,他们都擎着一面五星红旗走向国旗台,庄严的递给升旗手们。
第二项——介绍旗手。每介绍完一名旗手的时候,这名旗手就上了国旗台,双手捧着一张奖状。
第三项——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国歌。全校学生庄严肃立起来,对着徐徐上升的国旗敬礼。乐队也演奏着_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当国旗升到旗杆最顶端的时候,音乐也停止了演奏。
接着进行第四项——国旗下讲话。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上台的老师讲话。当老师讲完话时,我们再送给这位老师掌声。
第五项——才艺展示。这一项有时候是诗歌朗诵,有时是乐器演奏。
该进行最后一项——颁发流动红旗。流动红旗分为:纪律红旗、卫生红旗与监操红旗。至此,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全操场的人分四股红流,有次序的回到各自班级。
仪式怎么写 第4篇
“你看你,鞋子为什么摆的那么乱?”妈妈常因为这个事儿批评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生活中就缺少了点仪式感。五年前,我的鞋子每次总是摆得整整齐齐,但现在变了,鞋子经常是床旁边一个,床尾一个。
时间往回穿梭几年......
一个总是将鞋子脱到地上后,又趴在床头进行摆放的小女孩的身影出现在了我身旁。她脱鞋时总是很随意,但也总是会趴在床上,双腿翘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直盯着床下的几双鞋子,然后伸出了一双细小的手,开始进行认真的摆放。她将手按住一个鞋子,将远处的鞋捞到她的身旁,进行这只鞋的摆放。
她将它们从小到大的依次摆着,鞋尾这旁离床近。摆完了,她又将眼睛瞪大,看是否用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了。有的鞋子有鞋带,她就将没系的用它那双巧手系上一个蝴蝶结......
可现在就不大相同了,上床后虽然也会将眼睛往床下的鞋子上扫描一下,但不会再去摆放它们。鞋子一个鞋尾挨床,一个鞋头挨的床,一个在床旁,一个在床尾。
妈妈也常用这个例子说我:“你这孩子咋越变越懒了呀?”“是,我变懒了,行了吧!”其实,现在的我也在慢慢的尝试将这种仪式感继续融入进我的生活。
《小王子》中说过:“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我现在就要恢复我这个有仪式感的生活,做一个做事调理、爱干净的小女孩。
仪式怎么写 第5篇
祭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是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又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幸福安康。节祭祖是在年三十下午3点开始的,也是现今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一种祭祖方式,整个流程非常简单:就是做好一桌丰盛的晚餐。祭祖一定要多摆几副碗筷,还要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是在桌上摆上香炉和烛台,烧上一些黄纸等等。
今天,我们家也隆重地祭起祖来。瞧!妈妈一早就上街买回了鱼、肉、黄豆芽、百叶、粉皮等东西。家族其他成员也不闲着:外婆外公烧火,外公摆水果,我贴春联,爸爸则去买蹄髈,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祭祖仪式终于开始了。我们把菜移到方桌上,上香烛并在方桌南东西三面依次放上酒盅。外公边念叨着祖先的称呼,边向各个酒盅里斟酒,意思是请他们入座享用。然后,我们轮流恭恭敬敬地给祖先磕头。我还在心底里默默地乞求祖先保佑我能考出好成绩呢!接着,外婆端来了大铁锅,化起了纸元宝,听说,这是给祖先在阴间花的`。
最后,外公打开大门,将祖先送出了家门,爸爸则跑到门外放鞭炮,以示欢送。祭祖仪式就在鞭炮声中结束了。我问妈妈,是不是迷信?妈妈告诉我,这只是子孙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表示孝道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算是迷信的。
仪式怎么写 第6篇
五月七日上午,我们在操场举行了青春仪式。
天气微凉,偶有几阵风刮来,我们穿着略有些单薄的舞蹈服装,候场时,只听得旁边有家长关切地问:“冷么?冷么?”我们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不冷!”
只因我们正青春。
舞蹈室先前排练过许多遍的,没有出错。也许台下人看到的只是一段舞蹈,算不上出彩,但在我们心中,这是练过几十次,在一次次排练中努力追求完美,互相合作,寻找默契的成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家人与同学面前展现,让人倍感自豪。
随后,左晗的讲话将青春仪式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她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三个小故事。我认为,这三个故事不止是关于她,也是关于每一个人如何在青春——这最美的年月中被激励,然后奋起直追,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灵印迹。关于拼搏的故事点燃了我心中那颗名叫“努力”的种子,也点燃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心中的信念。它让我们明白了何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点亮了我们以后的青春之旅,也必将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一片葳蕤!
要说青春仪式的另一个亮点,便是家长寄语了。广播里传来初二8班一位爸爸拙朴低沉的语音,当听到那句“爸爸已经半年没有见到你了”的时候,我似乎体会到外出打工父母的辛酸。他们遗憾自己在孩子成长路上无奈的缺席。但我觉得,有了这份寄语,他们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并没有缺席,而这关爱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有了它,我们依然动力十足。
家长与孩子互换信件后,我看到班上好多同学红了眼眶,有一份感情名为亲情,普通朴质却又感天动地。转身与拥抱,那份温暖一如往常,长留心间。
同学的致辞,震撼天地的鼓声,响亮自信的歌声……我们的青春在这里飞扬,在美丽的五月天飞扬,隆重庄严的青春仪式,我,永生难忘!
仪式怎么写 第7篇
仪式,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仪式,或携一身古朴气息,或引一股时尚潮流,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为生活转个身,以俯视过去、仰望未来的姿态,为生活正衣冠,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仪式,起源于生活,同时丰富着个体的生活与精神。一如JK罗琳在写每部哈利波特前都必写下万字前言,神奇的仪式给予她自信与勇气,在创作的宫殿中信马由缰而毫不退缩,十年之内便构筑出七部小说和那个庞大而富有魅力的魔法圣殿。她的前言里,不乏坎坷人生的哲思与倾诉,不少对未来的展望与祝福,而更多的是对再次创作一个全新故事的未知的担心与期待。如此简单的.仪式,对罗琳而言庄严而神圣,让她放下包袱、勇往直前。仪式,为罗琳整理衣冠,用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迎接未来,丰富生活、充实精神力量,让个体拨开云雾,看见一个别样的自我。
仪式,联系着你我,是社会的纽带,把心相连。仪式是春晚,阖家团圆、畅享天伦之乐;仪式是龙舟,乘风破浪、满载家国情怀。在仪式中,我们各点一盏孔明灯,漫天星火,是每个人真心祈福;在仪式中,我们摘下几束黄牛木,先人墓头,回味家族悠厚历史。仪式,让我们唱同一支歌、怀同一种情、做同一件事;正是这仪式中短暂而美妙的同一,让每个个体一同感受心与心的共鸣、手与手的温暖,感受汇聚而成的磅礴与信仰,从而收获温暖,勇敢前行。仪式,把我们心与心连在一起,为社会整理衣冠,以新的面容迎接每一个人。
然而,仪式也需符合时代,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如禁清明炮仗、弃端午沉粽,虽少一份传统味道,却给环境多一份清新美好,值得称道。另外,仪式也分精糟,糟糕的仪式只会让俗人的生活更落俗套。如餐前拍照、淘宝晒物,只会使人被网络牢牢捆绑,毫无益处。仪式应起其正衣冠之功用,为生活远航挂起大帆。
不妨让仪式为我们正正衣冠,用全新的姿态迎接生活、迎接未来!
仪式怎么写 第8篇
成人礼,自古便是有的,十六岁束发加冕,自此就是个大人了。故我认为,当今的十八岁成年礼仪式,自是合乎情理,必有的。
家中十八载,父母何其辛苦,堂中十一年又可谓是自身见识的脱胎换骨。倘若连见证此数年的仪式都略之省之,那便真真是负了这许多年。
成人礼不仅是宣布自己的初长成,更是为日夜记挂儿女的父母们办了一场盛大的谢恩礼。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人的生老病死,迎亲嫁娶,都有不同的仪式,倘若缺少了这许多的仪式,便真是《红楼梦》中的那句戏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敢问这样的人生,何其乏味。
以例叙之。家中有八十余岁的太君一位,数年前临近生辰,子孙三代合议为太君备上多席好菜,邀亲友前来一叙。当日小雨微润,太君纵是早料到了也未可知,赶早忙起身梳洗打扮,待她预备妥帖,果是如了她的想法,便十分得意的乘车前去。当日现场热闹非常,贺寿人络绎不绝,太君自是欢喜不已。称道:“京城喧闹,喧闹不过我这一屋儿孙;泰山极高,却高不过我这满心激荡;洛阳纸贵,却比不得我这孝顺后辈的半点心意。”太君兴致极高,竟不像是个八十岁的老人,倒像是那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明艳而活泼。
由此见得,仪式的意义并不局限仅像一个框子,不论是悼悲敬送亦或是生嫁庆丰,包含在其中的都总的寄着人与人的那一份情,总而言之是有个中味道的。
人生来走这一遭,悲欢离合五味杂陈。来,自是欢喜;去,倒也是另一番快活。世间这几十载年岁,若有着大大小小仪式的盛大场面,倒也是造化了,开了这眼界,也不白负了这七情六欲的羁绊。
仪式是记录人一生的别样方式,亦可说是飘散在生命中的颜色光华,何其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