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怎么读 第1篇
剧里朱棣和朱标唠嗑那段,朱允炆曾经跑出来。我去,给我吓着了直接。
朱棣洪武九年成婚,朱允炆洪武九年出生。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说人设问题
徐达我们刚刚说完了,就说李文忠吧
李文忠没有那么老!!!
他在打那场仗的时候就三十多,给打扮得像个老头。
哎,人家死的时候才45啊。
接下来是我们的男女主。
在我的垃圾作品里,他们的性格和剧里的完全相反。
山河怎么读 第2篇
他父亲朱元璋偏爱朱标大伙有目共睹。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候便千方百计找来一堆文人给朱标当老师,比如著名的刘基(刘基,字伯温)。当上皇帝后,更是让开国第一文臣宋濂作太子的老师。别的皇子呢,只配像剧里那样,在一起被一个老师教。
这样,他如果想被他父亲看得上,就得乖乖的,说话办事都要很谨慎。
再说,朱棣出场的年龄应该是十七岁(十七岁成婚),十七岁还上树下坑?
不瞒各位,我虽然一介女流,小时候也是个野孩子,上树下坑都干过,就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假期还要出去撒野。
但是自从我14岁开始,我就不这样了。
朱棣本来就是早熟那种,还能干这种事?
徐氏成婚是十五岁,应该算是挺天真的。(参考我自己)
插一句,徐妙云这个名字历史没有确切记载。徐达四个女儿只有徐妙锦这个名字是有确切记载的。
(不得不说明代后妃好惨,大部分名字都没有记载)
还有,徐达,李文忠都是狠人,身经百战,绝对绝对绝对不会那样贸然进军。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咯,可能会更新,但是我真的很忙,尽量哈。
最后呢,我也很期待《山河月明》收到更多关注,也希望更多人关注和热爱历史~
当然我也有不足,如果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但是不要挑起骂战哦~
下课时间来更新:
没想到这么多人看见了,也许是蹭了电视剧的热度哈哈哈
看了一下评论哈,再补点东西
朱元璋有很多儿子,26个
有人以为朱元璋重视朱标是因为他是正妻生的,但是他其实有三到五个儿子是正妻生的。
what?三到五?
三个确定的
长子,也是太子,朱标
次子,亲王,朱樉
三子,晋王,朱㭎
两个有争议的
就是我们的主角朱棣同志,还有五子朱橚(这破字我打了半天)
《明史》记载他们是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出。
但是一些大佬级学者:吴晗、傅斯年认为这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掩饰自己庶子的身份编的。
据记载五子朱橚和朱棣是同母,所以这自然就一起有争议
但是呢,我比较倾向马皇后说,但是我没有看见过吴晗关于这些的资料(有资料的大佬......分享一下,非常感谢啊),所以不敢瞎说,当然我也是有一定史料支撑,这里呢,先不多说了。
好了就说到这,以后再更啦,bye!
=======我又来更新了=======
关于朱棣是个杀人狂,我不认可
有人说朱棣诛十族,还不够残暴?
but各位看看关于诛十族的记载。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情最早出现在明中期祝枝山的《野记》,祝枝山本就不是那个时期的人,真是不靠谱。
朱棣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建文旧臣,最多是诛三族。
这算我来辟谣。
诛十族的说法很不靠谱。
和他爹比,朱棣杀的人真的少得很。
朱元璋一个案子可以杀上万人。
虽然初衷是好的(蓝玉案初衷也不怎么地),但是错杀一大堆。
朱棣跟他爹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还有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此事件最早记录在朝鲜的《李朝实录》。基本是后来放回朝鲜的宫人口述的。
据说朱棣“亲临剐之”
但是各位仔细一想就是个逻辑性问题:
剐一个人需要三天
如果三千人一起剐,朱棣就得看三天。
朱棣:我朝政处理不完呢我有闲心看这个???
另外,场地也是问题;剐刑的行刑者都是很专业的,一般人干不了这活。
还有,杀这么多人会导致内廷人力资源不足,选宫女也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朱棣绝不会闲的*疼去干这件事。
可能呢,他杀了一些人,但是不会杀那么多。
(辟谣结束)
大明的谣言还是不少,有机会还会辟谣。
=========我又来了==========
忽然想起来还有个问题
就是这个太监
找朱棣那段啊,这大哥翘着兰花指跟一堆侍卫喊:“看我干嘛?赶紧去找啊!”
喂喂喂,洪武年间太监有这么大权利???
明朝宦官专政各位应有耳闻,比如“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
但是这都中后期的。
明初,朱元璋怕宦官专政,疯狂压制他们。那时候的宦官很可怜,没有任何权利,还很容易因为小小的错误被惩罚。
朱棣靖难之役时,买通宦官,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于是就对他们好了一些。
永乐年间还出现了宦官郑和、王景弘带领的下西洋活动(当然,郑和是朱棣的心腹,还有高超的航海技能,朱棣并不是因为他是宦官才选他)
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废了丞相,一切事情都自己来干。
但是这太累了。
所以朱棣创立了内阁。
结果,到了朱棣孙子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内阁权利太大了,皇帝一个人很难和他们抗衡。
不得不说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但是看过《大明风华》或是《尚食》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有个爱好:斗蛐蛐。
按理来说皇帝有点爱好也正常,毕竟朱瞻基也没玩物丧志,但是这帮内阁大臣一个个疯狂批评皇上,朱瞻基很苦恼,但是还没法和他们正面对峙,最后他就增大了宦官的权利去与内阁抗衡(这里涉及到明代的制度问题,比较复杂,就不细说了)。
于是他设立了最著名的司礼监和另外11监,宦官权利飙升。
就出现了后来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掌权的局面。
所以那个太监大哥指挥的情节很不真实。
还有,只有清代所有阉人都叫太监,明代只有十二监的最高统领宦官才叫太监,其下还有少监等官职。明朝的阉人统称宦官。(敲黑板,这在历史剧里经常错,经常错,人们平时唠嗑说话也会错)
=======往下看了一些之后更新======
记住这个不起眼的背影,因为他完成了郑和没有完成的使命。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病逝,副使王景弘带领船队归航,并领导了第八次下西洋。
他在为朱棣打靖难之役做了很重要的情报工作。
这是一个铺垫,电视剧这个伏笔埋得很好。
但是......(又转折了)据说王景弘比郑和小一岁,据说郑和洪武四年出生,那时候是洪武九年,所以......王景弘有那么大吗......
话说那么小年纪应该还没进宫。
======更新======
我强调一下,我这是找出剧里的问题讲历史,不是谈电视剧。
尤其是《大明风华》那部烂剧,不符历史,我看了不到两集就弃了。
然后紧接着《尚食》也那朱瞻基开涮。
朱瞻基:我又不像乾隆大猪蹄子,我就废个皇后,你们至于么。
还有《大明风华》里朱棣的造型,艾玛,我就搞不懂了,朱瞻基是主角时候朱棣就老得要死,长个大驴脸,跟朱元璋造型一致。朱棣是主角了,就年轻帅气。
回想起来,还是当年《郑和下西洋》里唐老师的朱棣比较真实(个人感觉)。
不是溜光水滑的小伙,也不是严肃刻板暴怒多疑的大驴脸。
当然,老一点是挺正常的。
要知道朱棣当上皇帝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敲黑板,这个朱棣虽然经典,但是服饰有问题!
(又是一个历史剧经常出现的毛病,仅限明代)
这黄帽帽不是万历发明的么。
两百多年后的事了你现在给拿出来。
赶紧给翼善冠换上。
好了批驳到此结束,说实话我看了很多明史剧,《山河月明》算是能上眼的了,起码我还能看下去。
咱们来说说本剧的优点:
形象塑造:
两个配角的形象让我很满意
第一个是胡惟庸。
那副恭恭敬敬的样子,让人联想到以后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李善长也逃不过他的牵连。
第二个是李景隆。
纨绔子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副色眯眯的样子,一脸顽皮的笑,让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朱棣打靖难之役时遇到了他,直接欢呼雀跃我能赢。
深更半夜更新完毕。
没想到随便提一嘴居然有人关注我的稀烂小说。
别想了,你搜不到。
但是看了朱棣成婚那夜睡地下的情节,我觉得这人物性格完全完全不一样啊,彻底相反。
满足一下一些人的好奇吧,发一下我写的他们成婚的情节。
以下内容为引用本人拙作:
新婚那晚,朱棣没有什么高兴的,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伏尸上万并没有影响他对梦想的追求,他也没受半点影响——他很少与那些天天空谈、晃着脑袋“之乎者也”的文人打交往。
九年了,他已经和朱樉、朱㭎一并成人,这三人仅次太子,但他不满足,他希望,在皇子中脱颖而出,而不是并列第一。
半夜,徐氏还是没有等来他。
这个年方十五的姑娘走出去,悄悄地来到朱棣身后。
朱棣突然伸出手扣住她的手腕,手一拉,就要把她摔过去,徐氏吓得大叫一声:“是我!”
朱棣一惊,可是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一把把徐氏拉进怀里。
徐氏“哎呦”了一声,朱棣的瞬间感觉浑身发烧,自从那次与**月夜分别他就再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女人了。低下头,看见徐氏的脸微微泛红,在清冷的月光下是那么娇艳,可他却对此不怎么感兴趣。
徐氏轻轻地说道:“王爷,这么晚了,您还不回去休息……”
朱棣却把手松开了,对徐氏说:“你先回去吧。”
“王爷……您是有什么事吗?”
“没有……”望着徐氏的脸,朱棣忽然语塞了。他的脚,不由自主地向屋子挪去。
徐氏走在他旁边,是那么端庄,但脸上还有几分稚气。
进了房,朱棣把门关上,一屁股坐在凳子上,与坐在床上的徐氏对望着。
徐氏再次打破了沉寂:“王爷,我既然嫁到这里来,就是您的人了,您有什么事不妨与我说说……”
哪知朱棣“霍”地站起来,弯下腰,俯视着徐氏,他的腰越来越弯,徐氏只觉得朱棣的脸越贴越近,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她,那目光好像刀子,刺得徐氏打个寒战。没等徐氏反应过来,朱棣便厉声问道:“你是不是老皇帝派来的奸细!”
徐氏被吓了一跳,她想不到这个平日学习认真刻苦的皇子居然这样,她怔怔地坐在那,嘴里只是机械地念着“没有啊,没有啊”。
朱棣渐渐冷静下来,坐在了徐氏身边,叹了口气,柔声道:“方才是我太激动,吓到你了吧?”
哪知徐氏一下子扑在朱棣怀里,哭了着说:“王爷,您刚才怎么这么凶,我好害怕,我没有啊,我根本没见过皇上,呜…….”
这下子朱棣也没辙了。这女子实在可疑,但是这可怜兮兮的样子,又让他无法分辨,他只好用一些相当直白的语言机械地安慰徐氏,希望可以慢慢观察,至少这个小姑娘一时半会见不到外人,也不能把消息传出去。
朱棣真的累了,他翻身上床,拉上被子,丝毫不顾在那里呆坐的徐氏,蒙头大睡起来。
一夜无梦。
局外解释一下哈。
这是我心中的朱棣。他想要努力超过三个哥哥(即他的梦想)
我其实觉得朱棣喊出来那句“你是不是老皇帝派来的奸细”这句话挺智障的。考虑到有些年少。
本人能力有限,见谅
=====更新======
另外,我请各位不要对历史剧要求太严苛。
不是我不尊重历史,如果写论文做研究我会很谨慎,但是历史剧却不能完全尊重历史。
举个例子。
如果完全符合历史的话,在战场上,明军喊的不是“元人”,是“鞑子”。如果这么拍,指定得有人说这是破坏民族团结。
编剧一定是懂历史的,但是记住,编剧不是历史学家,现在这种速成剧时代能严谨研究的编剧更是少之又少。挑错简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的比错的多。要是错的比对的多,这叫纯架空。
况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编剧心里的,不是我们心里的。历史剧的观看者一般是中年人,只有搞点爱情纷争,整出个白月光什么的才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我写过,我了解,并不是你看《明朝那些事》那种演义性历史作品拿来就能拍出来,需要比那个剧情研究得更细,更多。
首先,要通读所有重要人物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性格,再加上一定的艺术创作,塑造他们在文中的形象。
接着,要换角度看历史。我们正常看历史喜欢用传记或是地域的方式来读历史。就是读完甲一生的事迹再去读乙的,这很符合纪传体的风格,但是想写出无误的剧情,必须要变成编年体风格。
抱歉,我不知道这些有没有什么专有词语修饰,所以就这样来说了。
因为小说的剧情是很紧密的,比如我要让郑和见朱棣,我就得提前写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郑和被捉。如果不提前写出这件事,那么郑和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当然可以偶尔运用插叙,但是总不能全文都这么干吧?那样给人一看就知道你这是一种不负责行为。
所以在写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什么别的事情,如果这件事会对后文造成影响,那么一定要先写出来。
再者,文中人的服装、食品、物品等等都需要描写,这就需要研究当时的民生方面的只是,否则写错,又是被人嘲笑的一个点。
还有法律,你也要研究。
人物说的话若有从诗书中引用的,或是运用历史文学典故,还要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后。如果出现在之后,写出来就出乐子了。
总之,非常麻烦的一个过程,但是等你真的写出来了,会发现收获颇丰。
正是《礼记》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可以挑错,挑错可以锻炼历史能力,但请不要拿着这些错误去喷。
我的历史文目前只有三万多字,但是真的学习了很多东西,才能写出上面的历史知识。
本来剧就是速成的,哪有什么精细的探究。
想看历史,自己翻《明实录》去(我主要看的是《明史》但是《明实录》比《明史》更靠谱一些的)
或者去买一些学术作品。
实在看不行去你看《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一类的有娱乐性质的书也比看历史剧靠谱。
山河怎么读 第3篇
剧情没有发展到后面,既然出现了烧鹅,多半是为后面的徐达之死做个铺垫(此处开始剧透):有人认为,徐达是生了病,不能吃烧鹅(大发之物),朱元璋偏偏赐给他一只烧鹅,徐达就over了。时间是洪武十八年。
问题来了
大伙都对老朱疯狂杀人有所耳闻。洪武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
其中蓝玉案朱元璋大杀功臣
此案件中被收拾的牛人包括:蓝玉、傅友德、冯胜
但是,问题出现了,蓝玉案在洪武二十六年,跟徐达之死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朱元璋大杀功臣还有两个原因:
1.太子去世(又剧透了)
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太子次子、皇太孙朱允炆。然而他害怕孙子能力有限,管不住这些武夫,所以才会大杀功臣。
2.朱棣崭露头角
山河怎么读 第4篇
⒈ 山与河,指自然的地形。
引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⒉ 比喻国土、江山。
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⒊ 比喻两地悬隔遥远。
引 《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⒋ 比喻安泰坚固。
引 《文选·张载·剑阁铭》:「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唐·司空图〈华清宫〉诗:「帝业山河固,离宫宴幸频。」
⒌ 语本比喻德量闳深。
引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英语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whole country
德语Berg und Flüsse
法语montagnes et rivières, l'ensemble du pays
山河怎么读 第5篇
⒈ 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例 锦锈山河。
英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land of a country;
山河怎么读 第6篇
先说一下我的感受:
1、顺着孩子的兴趣买东西,真的很省心,不用担心孩子是否喜欢,买的东西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钱 就 花得值,我也很欣慰。
2、这是第一个我会玩的桌游,(去年那一款说明书全英文的,我完全看不懂),我会就意味着孩子会。
弄清楚游戏规则之后,我们都会觉得很简单,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很生疏,我一脸懵,说明书加网上查的资料搞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会了。
3、这一款桌游很容易上瘾,上周六的时候,除了晚餐的时间,我们对战了六七个小时,半夜腰痛,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我只能直来直去。
所以,陪玩的时候,最好是中途站起来休息一下,或者让小朋友和小朋友玩,因为他们喜欢动个不停,但是我们大人就习惯坐着。
4、比赛有输有赢,有时候孩子一落后就会着急,会 乱 ,人之常情了。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个游戏规则我们都很生疏,我会让着他,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比赛的时候又没人让着你,等他熟悉一些以后,我也不再让着他,其实我很纠结。
刚开始比较生疏或者不认识字的时候可以根据图片来找。
但是,在家里玩的时候也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清楚游戏规则,出门以后同样适用于社会,因为外面没人会让着他。
5、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2-4人参与游戏,家人陪玩或者小朋友一起。
对于下雨不能出门溜达的日子,这个就很适合,总之,就是一个让孩子不那么无聊、还涨知识的东西。
正版直达:
山河怎么读 第7篇
然后,介绍一下《山河之旅》、游戏规则以及玩法:
国产桌游(yaofish鳐鳐鱼)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东西是做得越来越好了,这一款儿童益智桌游以中国地图打底,选取了我国49座代表性城市,孩子在玩耍中就可以无痛学到一些地理常识、人文历史等。
也在玩的过程中考验了孩子的规划能力、逻辑思维、专注力、心态,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说:
想要赶超对方,必须要规划最佳路线,这就看孩子怎么设计路线了,当然他还要思考,万一他瞄准的城市被对方抢先一步了怎么办,不专心肯定是搞不定的。
那手中还差多少分,这个就得口算练习。
暂时不动并不代表落后,万一对方暂时领先,这个心态该如何调整?有的时候越是想赢,就越是赢不了。
游戏规则:
北京是我们的出发地,49张卡牌上面的数字代表对应的分数,攒够10分并优先到达目的地,就算赢。投掷骰子的颜色就选取对应颜色的车票,决定了你可以走哪条路。
两颗骰子同时投掷,如果“go”这一面朝上,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任意一张颜色的车票。
49张卡牌,2分的很多,4分和3分的比较少,1分的次之。孩子很喜欢去东北,因为分数多离北京还近,比如佳木斯和哈尔滨。
但是,选择就很局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必须得等着这个颜色的票,要不然去也难,回来也难,下次要不要去,值得考虑。
中间的任意城市,从A到B都不只一种走法,可以抄近路,可以弯很远,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
玩法:
选三张牌作为我们想去的旅游城市,再选一张牌作为我们的目的地,这一张牌不能让别人看到。
年龄小的那一方开始玩,顺时针顺序进行。
从北京出发,假如我要经过太原,但是我同时投掷的两颗骰子都是红色,那我就走不了,把两张红色票拿过来攒着下次有需要的时候再用。
如果我投掷的是绿色和黄色,那我就可以直接去太原,把太原这张卡牌拿过来,也就是自己有了1分,再从剩下的牌中抽取一张补齐三张牌,下一个玩家继续。
就这样先攒够十分,再去自己的目的地,谁先到达,谁就赢了。
每个玩家每一次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不走,走的时候可以走到自己不想走、走不动为止,一次并不代表一步。
说得很麻烦,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好玩的,大人领着,等孩子搞清楚规则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玩去。孩子也可以用自己的左右手玩,左手代表别人,右手代表自己。
个人觉得,人多会更刺激,人少的时候你会选择等,但是人多的时候就不一定了,而且对方的目的地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这是由自然资源部审核的专业中国地图,地图上有 标 ,而且材质都很不错,摸着很有质感。
我也很喜欢这个地图的折叠设计。
赶上节日有优惠,还是比平时便宜些。这个链接下还有千年思路和环球之旅可以选。
我是盛夏书香,一个7岁男孩的妈妈,毕业十年不曾看书,因为孩子,我重拾书本,并一直活跃在育儿领域。
在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儿理论,只是我做母亲以来的一些真诚地分享;初为人母,有苦有甜,每一笔,都是对过去的自己的一个交代。
上过两次百家榜,觉得文章有收获,也欢迎你点个在看,点赞、转发、分享,送给需要的人,比心。
一、二年级阅读该怎么培养?阅读问题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