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拉怎么读 第1篇
在一些仪式文本中如上文所出现的,“央”经常与另一个词“夏或恰”(phywa)一并出现,夏在词典中被译为“用右手钩财钩福”,是作为仪式被理解的。南卡诺布认为在恰辛苯中,一切现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解释为由“恰”所决定的。“恰有时被当作“央(财富或好运)的同义词,例如,“招福”被频繁出现的“招恰”(Phywa-vbod)所替代,所以,这两个词似乎词意相同。而另一方面,在恰辛苯修持者中十分盛行的圆光占卜中,常用“恰”的复合词来表示人们希望得到之答案的不同方面和环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人一生的各种生活状态和环境无一例外都会受到“恰”的控制或取决于“恰”。如关乎个人积极力量的神运;关乎家族运道的家运;关乎外出旅行者的行者运;关乎利益或收入的财运或财富运或牲畜运,关乎业果的事业运等。“恰”是指一种准则或力量,它涵盖了藏文中用财富、福德、圆满、福分、势力、吉祥等词表达的一切积极方面。当涉及人时,可将它们归入个人运道这样的词组中。各类仪轨经文都明确地证实了这一含义。”[viii]从这些判断来看,恰与央在实际的仪式中有相同的涵义。无论如何,恰与央都是苯教时期比较发达的一种知识体系。南卡诺布将“恰”放入十二智慧苯[ix]中讨论,显然,在当下的藏族社会中,“恰”的概念在文化记忆中已经脱落,而“央”依然鲜活在民间。而笔者更关心为什么诸如玛卿这样的地方保护神可以成为“央”的来源?“恰”这个前缀表明了“央拉”的古老性,其来源不是苯教或藏传佛教,而是神圣王权。
根据一些学术论文对于夏央的研究[x],夏央都是远古藏族的两个姓氏,其中“恰”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姓氏,其本身即为“天神”,而一些古老词汇像“phywa-yul”一般指祖先的住处(在高处或天界等)。如在吐蕃王朝时期“g·yang-blan”仪式就是国家所举行的一种大型仪式,谋求的是内保君主安康、臣子团结、外扫敌寇、上降神佛等国家级层面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仪式中,显然祈求与国家级别相等的神灵或国王本身——集祭祀与王一体的综合体来赐予“央”。“关于恰神的神话是一个源头,孕育了早期的理论系统,不但催生了各种宇宙性神话,而且催生了众多神灵谱系系统。早期神话的宗教仪轨就是从这个宇宙观神灵框架发展起来的。”[xi]因此,如果将恰作为神灵来理解,更容易理解获取“央”最早的源头。
正如在敦煌文献、《第吾宗教源流》等一些藏文古籍中所记载的那样,山神的祖先最具代表性的有恰神(Phyawa-lha)和木神(dmu-lha),作为天神,他们居住在十三层天外或更高的天空,他们的后代,则为世间神灵,主要生活在雪山上,如九大山神,其人世间的后代就是作为国王—赞普。
在很多古老的藏族文献中关于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是神之子,来自于天界的记载出奇地一致。
《第穆萨摩崖刻石》云:初,天神雅拉达珠(phywa-bla-badg-dug)之子聂赤赞普来做人间之主。
工布石刻具体记载道:初,恰雅拉达珠之子聂赤赞普来到了拉日江脱山,为人间这主。此后传至支贡赞普,共七世之久,其后裔子孙均生活在琼瓦达则。
关于天神(恰神)雅拉达珠在敦煌吐蕃文献、《弟吾宗教源流》、《朗氏家族史》中都有相关记载,《弟吾宗教源流》中说雅拉达珠是天神恰叶欠钦波(phywa-ye-mkhyen-chen-po)的后裔,他是十三天之主,恰叶欠钦波和雅拉达珠之间相隔许多代。[xii]可见雅拉达珠是吐蕃时期藏族十分崇拜而有影响力的神灵。
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四尊神(四兄弟)利用掷江珧骰子的办法平分天下,掷骰子的地方叫僧玛聂唐平原。雅拉达珠掷三次,每次六枚,即共十八枚,他成了十三层天所有神之王;恰拉札木钦掷了三次,每次五枚,即共十五枚,他便前去作了衮琼结之神;甲拉冲南木掷了三次,每次四枚,即共十二枚,他出去前往汉地或印度作为臣民之神;俄带贡甲(沃德巩杰)掷了三次,每次三枚,即共九枚,他便出发前往那些无神的民族充当神去了。[xiii]
有的文献说得更为具体,“老大成为天空的主人,老二成为水下的主人,老三去了汉地,老四成为藏域九界的主人。”[xiv]可见关于最早的四尊神表达了吐蕃王朝的地域观即上下、内外。
《弟吾宗教源流》中记载沃德巩杰(vo-de-gung-rgyal)作为为聂赤赞普的神圣骨系四尊之一(lha-rabs-mched-bzhi),这尊神是所有地域神的祖父,为藏族赞普的格拉(sku-bla)。[xv]格拉可以直译为身体神或者圣体神,或有译为本命神。沃德巩杰为创世神或老神、大神(srid-pavi-lha-rgan)、(lha-chen)。这座山在西藏山南桑日县的沃卡地区、(zangs-ri-rdzong-vol-kha),具体在娘布与工布的交界处的沃卡、(kong-po)这个地方。此处有聂赤赞布刚降临的神山——江朵(gyang-to)。[xvi]
在关于整个世界的想像中,藏区成为四方的中心,沃德巩杰成为与藏区联系最紧密的神灵,沃德巩杰为世间三界神之父,包括中间的山川之父,有子九百二十一个[xvii],因此他是藏族“世间九尊”之父的说法流传最久远。但关于九大山神的具体名称,并不总是固定。九尊神之间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有时表述为兄弟关系、有时为父子关系,有时成为圈中神灵主次神之间的关系。而沃德巩杰即为赞普。
有记载说:阿木罗曾强迫支贡的王后去牧马,雅拉香波山神在王后的梦中先后以白色人和白色牦牛出现,与她共眠,生下“茹拉杰”(ru-las-skyes)意为生在牛角之中。他就是后来的赞普布德贡杰[xviii](spu-de-gung-rgyal)。
《赤德松赞墓碑》云:赞普之子鹘提悉勃野(即沃德巩杰,指赞普出生地)(batsn-po-lha-sras-vo-lde-spu-rgyal)天神化现,来主人间。
《汉藏史集》认为悉勃野(sbur--rgyal)即为布德贡杰的简称。[xix]因此在追溯藏族赞普的骨系(rus-rgyud)时,赞普总是被认为来源于天界,天神具体为山神。关于相同晚近的部落起源的说法,也是这一传统的另一种表现。山神作为父系神,是“骨”的传承。无论是赞普的起源、格萨尔王的起源或者显赫家庭中某一先祖的起源,身体(骨系的传承)总是处在与神的联系中,分享着世界的神圣性。
神圣祖先首先是恰神和木神,他们是双性的结合,既保护赞普的生命也要确保他的权势。两性中的另一支,木神 (smu)或 (rmu)(天界的象征)代表母系传承,后来的信仰中笔者认为更多用“勒”(klu)来代表,表现为追溯一个部落的起源时,总以“勒”(地下的代表)来作母亲的来源。三种不同层次的宇宙层次——尘世,天国和地下世界被置于密切的联系中,阐述着一种世界体系。以阿尼玛卿为例,在田野调查中,不少老人称阿尼玛卿山神为氏族神热拉 (rus-lha)、亡神或魂神岑拉 (mtshun-lha)。
因此,阿尼玛卿作为早期神灵,正如其来源神话一样,他为布德巩杰之子即为天神、赞普之子,是恰神神话的集大成者,融自然与社会为一体,对于当时的藏族社会来讲,人们更强调其丰产的功能而不是求赎,是交感巫术的承载者。
恰神在苯教文献中,既为神圣祖先也是福泽的来源。苯教极好发发展了恰神这个文化传统。“如苯教典籍《穆叶扎普恰》(mu ye pra phug phyauvi mthar thug)中说:人口之福”是由“雍仲恰叶杰布”所招纳,其标志是一支金箭;“家畜之福(phyaw gyang)”是由“雍仲恰叶杰穆”所招纳,其标志是一支纺锤;“财富之福”是由一位青色男人(无具体的神名)所招纳,其标志是一个宝瓶;“食物之福(zasgyang)”是由“灶神叶姆”所招纳,其标志是“恰酒(phyawchang)”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畜类又有各自不同的神灵,比如“马神盘布”(rtalha'phan po)、“牛神姜哇”(gyag lha'gying ba)、“羊神喀吴”(lug lha mkhar bu)等等,而且不同畜类的“福运”是由各自的神灵来招引。”[xx]可见,不同的“央”由不同的神灵掌管,但阿尼玛卿显然可以召集这些神灵。而代表神灵的器物往往成为招纳“央”的器物(g·yang-rten)。有时用这种器物来指代这个神灵本身。
结语
“央”是藏族民间非常古老的一个概念,央可以理解为“福禄、福泽”或“宝气、灵气、运势、兴旺”,更是家庭和社会一切正面能量的源头,特别是在前佛教时期。“央”当然也是一种世俗世界移动的概念,极可能损耗、流失、衰竭、遏制、浪费等,这也正是为什么要举行“祈央”仪式的原因。在民间以家庭与部落为单位所举行的“央”仪式,则由相应级别的地方保护神来获取。这包括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求财、求寿、求顺、求兴旺以及好婚姻、好名声,甚至好的人际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央”仪式来获得,有很强的世俗性。它总是附着于物品,特别是被印上家庭财产的标记,有一种人性和神力,这一点像莫斯( Mauss)所讨论的玛纳(Mana)。所不同的是,它不是“礼物”,不是为取悦别人,而是主人需要牢牢占有的东西,如果说发生交换,早期在人与神之间直接进行,由献祭实现。“央”仪式的举行与社会财富的积累程度有一定关系,特别是举行大型、繁琐的仪式和需要大量丰富的仪式供品,体现了藏族游牧文明的高度发达。
“央”可附着在各种物质之上,对于牧业社会来说,主要依附于牲畜,因此关于牲畜的祈福仪式是最为常见的,甚至称羊为“央格勒”(g·yang-dakr-lug),称牛为“诺”(nor财富)。阿尼玛卿作为牧区最为崇敬的神灵,这一点在其身上体现最为密切,如上文中提到的几份文本。央附着在箭上,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概念,既然在冷兵器的时代,需要打胜仗,自然需要祈求战争胜利的“央”,另外,从很多藏文文献来看,箭是男性的象征,而木绳是女性的象征,如纺锤。因此,在“祈央”仪式中,祈求家庭的财富和生育也是祈福仪式的重要内容。在每一次重要的年度仪式(The Annual Ceremony)、通过仪式(Rite ofpassage)中,各种类型的“央”总是被反复唤醒。阿尼玛卿作为“央拉”,本身就有财神之意,在果洛阿尼玛卿朝圣路线中,被认为是守护格萨尔王财宝的伏藏神。
乔凡尼·达·考(Giovanni Da Gol )在对于卡瓦格博神山的考察中,认藏族社会有一种“运势”经济学,这些运势经济学可以用央、索南(福气)(bsod-nams)、隆达 (rlung-rta)(运气)等不同的观念表述,并成功地阐述了在佛教观念占主流的思潮中,这三者所形成的互补和整体性。[xxi]而本篇论文更倾向于在不同的知识体系探讨它们的差别。“央”作为一种很世俗的概念,是一切运势的基础和源泉,作为一种琐碎仪式,需要不断被“唤醒”,这使得“央”总是伴随藏族人左右,时刻不能分离,对于藏族人来讲,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受到“央”眷顾的家庭和个体,如何生存。与“索南”这样带有强烈佛教气息的词汇不同,后者主要通过自身善业积累获得,特别是来自前世的恩德和今生的资粮,强烈地指向个体。而“央”显然具有巫术性,通过技术可以获取。“央”表达了藏族人对于财富积累的看法,这一看法却并不怎么“经济”,因为财富的积累不是通过理性地打理,而是求助于神灵,借助仪式,这似乎也能解释藏族人对于做生意天生抗拒的“传统”心态。正是“央”这样强烈世俗性且历史悠久的本土概念,成为藏传佛教得以在藏区培育的土壤,这与“索南”的概念在精神气质上如此贴近,而祈“央”仪式这样充满巫术的仪式,也只能被佛教改头换面继续操持但不能被彻底抛弃。当然,“央”的观念在现代藏族社会中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被其他来自于制度宗教的观念所替代,毕竟藏族社会越来越不借助于牲畜等物资来表达财富观和幸福观,因为藏族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迁。
央拉怎么读 第2篇
格萨尔史诗《大食财宝宗》中记载,格萨尔王收服大食后,将“大食七宝”积聚起来,与众大臣分财之事宜,君臣最后一致认为只有献供给众地祗才可以聚宝、留住大地的精华,从而使得雪域大地人畜兴旺、财源不断,于是进行煨桑献供仪式,唤请包括东方的玛杰伯热山神在内的各地祗莅临、显身。无数神祗即刻纷云而至,并拿九眼珠执筛子以“雪” (sho)(赌)的方式来决定宝物的主人,其中第三个眼落到玛杰伯热手中,他获得“达央达瓦果松” (rta- g·yang -zla-ba-mgo-gsum),也一并获得马的福泽及宝库。
格萨尔王进而进行祈“央”仪式,对每一种宝物进行赞颂,高声赞颂:
“在世界的中心,你,玛杰伯热莅临,你被三百六十玛系神灵围拢,手持如意宝物,你是母牦牛的来源,你是牲畜的福泽,你是马的生神,人的战神,请即刻显身!请不要让“央”陨灭,请兴旺之!”[i]。
这一段祈福辞充满口语特色,没有被佛教词汇染指,可以窥见阿尼玛卿作为牧区赐予“央”的依主,“央”主要指向与牧民生活最为相关的牲畜及与战争相关的马匹。另外,这段材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其圣地“达却贡卡” (rta-mchog-gong-kha),必须用马的头盖骨供奉的原因,与祈求牲畜“央”的概念密切相关,并且进一步强化了马年对于阿尼玛卿朝圣的习俗,特别是对于牧民来说。
实际上阿尼玛卿的祈“央”仪式,在藏族民间当下依然十分活跃。2010至2011年,笔者曾调研过青海及四川部分藏区,在安多热贡地区上年都乎村庄 (ganyn-thog),有一座玛卿神殿,里面的主尊即为阿尼玛卿,当村子里面的人要念诵有关玛卿的祈福或酬补仪式时,就要托付本座神殿的持咒师 (sngags-pa)来举行此类仪轨,而在四川阿坝地区苯教寺院朗依寺周边的村落如瓦尔玛乡 (bar-ma-yul-tsho),平常人家里就供有玛卿祈福仪式的经文,如笔者在克郭村 (khos-mgo-sde-ba)收集到的一份关于玛卿的祈福仪式,就与下面要分析的苯教祈福仪式非常相似,只是略为简单,当家里需要念此祈文时,就会请苯教僧人来家中念颂。我们所能获取的有关阿尼玛卿的文本都是相当晚近的,大都带着苯教或佛教的痕迹。如果抹去制度宗教的色彩,还是能体会到其浓厚的世俗特征。如下文。
二、苯教祈福文本[ii]
(一)苯教·招福仪式过程
《护法玛卿伯热如意招福祈文》 (bstan-srung-rma-rgyal-pom-ravi- g·yang -vbod-dgos-vdod-kun-vbyung)。
1.请神与赞神
赞玛卿宫殿,唤玛卿、令尊令母、妻子、众随从之神:求苯之“央”、辛之“央”,铺白毡,摆“央”的供品(g·yang-cha- g·yang-rten)、夏柏煨桑、鼓乐供奉,请玛类众神携“央”前来。“央”名目繁多:有寿之“央”、人之“央”、财之“央”、各种牲畜“央”、牛奶、麦穗、青稞、酥油“央”等。
2.迎请玛类神灵
(1)玛卿伯热
“玛卿伯热,今天你为“央”之神,你跨着乳白色的神马,身穿白螺的盔甲,头戴白银的头盔,手里拿着白色箭旗而来…今天,你来,是为人财兴旺,可依(khu-ye)(意为招财引喜,一种非常古老的请神咒)!”
(2)玛域十三山林
一一呼唤玛域十三山林 (rma-ri-ljon-pa-bcu-gsum),请他们携“央”前来!每段之后都以“玛央,请施法力来到这里!为了人财兴旺,今天唤呼央之神,请带来恰 (phywa)和央来!”为相同结尾。
(3)玛系兄弟、圣洁女神、四方女神
赞颂和呼唤玛类兄弟 (dral-bo)、圣洁女神南姆嘎姆 (jo-mo-ganm-sman-dakr-mo)、东北西南四方女央拉,寿元长才旦玛 (tshe-rtan-ma)、长寿女才增玛(ཚེ་འཛིན་མ)(tshe-vdzain-ma)、增寿女才盆玛(ཚེ་འཕེལ་མ)(tshe-vphel-ma)、神龙女智嘉玛 (vbrug-rgyal-ma)。
(4)玛系九姊妹 (lcam-mo)、玛海十三女神 (rma-yi-mtsho-sman-bcu-gsum)
3.指出各个神灵与“央”的对应关系
如夏西 (bya-zhu)掌管马“央”、玛系兄弟掌管牦牛“央”、玛系姊妹掌管母牦牛“央”、当宗 (ldng-vdzoms)掌管绵羊“央”、那热 (nu-ra)掌管山羊“央”、赛柯 (bse-khug)掌管青稞“央”。
4.女性神
一组女性神,或为明妃或为玛类主神之女儿、勒神。请她们下降“央”!
5.领取“央”
分别从上述“央拉”处领取“央”,以“让“央”满满来、给“央”不要小气、给“央”不要吝啬!”为结尾。
6.感谢
一一赞颂各神,指出今天所得之各种“央”是玛卿伯热及众随神之恩赐!
7.奉供各种牲畜
(1)供牦牛
“今天这白色、花色、黑色、蓝色等各色牦牛,是供奉与你的供品!请将“央”降至这里!请不要让“央”桩 (pu-ra)倒掉!请看护“央”不要让它衰竭!”
“牦牛托管给玛类兄弟,请点牦牛之头数,牦牛有百万头,请降兴牦牛之“央”,此“央”之好牛,白天请牧之,晚上请照看它,请防魔减灾,请阻挠偷盗及敌人,玛类兄弟你为“央”之神,请下降“央”至此!苯_为你的施主,不要让“央”的酵母 (ra-ma)干掉、不要把“央”桩移走、不要让“央” 圈 (bre-ra)空洞,不要让“央”绳断裂,不要让“央”墙 (ra-ba)倒塌,“恰央”不要分散与旁人,请守护“恰央”不要让它衰竭!”
(2)供母牦牛
(3)供绵羊
(4)供马
(5)供矛、箭旗、镜子、纺锤,将它们作为命物 (tshe-rten)。
以供矛为例:缠羊毛、用彩旗装饰、绘漆抹酥油等。
要求事项:让贫者变富、让富者更好、消灾避难、为吉祥如意矛。
其他物品的表述结构相似,一一赞颂并讲述仪式过程,然后提出要求事项。
最后结尾相同:“央”不要分散与旁人,可依——求长寿之福泽!
(6)其他一些供品献给玛类地祗
8.再次叮嘱
请玛类神灵看好牲畜或人,不要有所遗漏。
9.结尾
“你要带来吉祥长寿、让食物满仓,赐予吉祥护苯之“央”!在家要扶持家儿,远行要为路神,无论身处何地,你要当面来迎,你要从后营救,做我的后盾,做我的伙伴,一日三餐陪同我,时时让我如意,心想事成,财运兴旺,长寿好运,赶走死神,消灾避难,从恶道解脱,一切圆满美好,要完成托付之事业,神胜利!”
另外一份格鲁派·招福祈文《第二佛陀出生大神护法玛卿伯热久逢甘露招福祈文》 (yab-rje-rgyal-ba-gnyis-pavi-vkhrungs-lha-chen-po-bstan-srung-rma-chen-spom-rayi-g·yang-vgugs-vdod-rgu-char-du-bsnyil-ba-bzhugs-sokh)具体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在此略去。仪式程序包括请神与赞神、念咒、献供、请玛类众神一一赐“央”、献供、最后结尾等部分。有趣的是,文本罗列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央”:
请给予智慧之佛法“央” !
请给予长寿财富“央” !
请给予权威_“央”!
请给予身段好看、头脑灵活、声音美妙阿修罗“央”!
请给予出色、守信、忠厚、可信赖之朋友“央”!
请给予慈悲、魁梧之君王“央”!
请给予知愧、老实、忠厚、强壮、守令之侍从“央”!
请给予无灾害、安宁幸福之家园“央”!
请持续给予财富“央”!
请给予肉膘、毛色好看、善跑之骏马“央”!
请给予奶源充足、黑色牦牛“央”!
请给予布满吉祥大地洁白羊“央”!
请给予甜而有营养、好吃之食物“央”!
请给予长久好运、吉兆之命“央”;
请给予威震四方、权势之好名声 “央”!
以上两个仪式文本,仪式繁简程度不同、服务的教法不同,但基本内涵和程序是一样,其浓厚的民间气质值得关注,文风具有牧区口语特色,有些词汇非常古老。不断显示“央”的对立面如玷污、肮脏、无序、偷盗、衰竭、倒塌、干涸等这些影响良好的、积极能量所产生的种种负面因素,指出祈“央”仪式的目的。
三、玛念伯热·牲畜修护轮
在一份题为 (bom-ravi-rta-nor-ra-lug-kyi-srung-vdzug-pa-bzhugs-pa-leg-so)[iii]的文本中,更注重阿尼玛消除魔障的一面,“སྲུང་འཛུག་པ”可以理解为护佑,表示将牲畜托付给了阿尼玛卿山神,请山神护佑,实际上也是一种祈“央”仪式,但由于更注重对于负面因素的消除,可以理解为一种修护、净化和酬补仪轨。此文献中出大量的古老神灵体系,与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央拉”这样的词汇非常明确,阿尼玛卿不仅能带来相关的福泽,而且可以消除灾难等一切不良、不利因素。如下译文。
央拉怎么读 第3篇
李先加:我愿致力于藏医药科技传承
侯显:汉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杰出使者
扎巴南加:奔跑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的“快擦手”
“森郭服饰”:藏在五彩斑斓里的传承
敦煌西域出土古藏文契约文书的相关问题研究
清代藏南日纳宗归属问题探析
洛克与卓尼版《大藏经》的缘分
泽仁志玛:用卫星观测地球的藏族女科学家
中国首列 坐会“爬坡”的火车到四姑娘山
西藏大学教师刘洋:心中有画卷 笔下绘山川
四川“最美教师”索郎机:我愿像妈妈一样温暖学生们
洛桑尼玛:教书看病出书制药 这位老师不一般
汉式善财童子和汉式童子在明代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流传与演变
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述略
“瓷娃娃”拉巴顿珠:从自己的视角 寻找生命的光
完德尖措:笔尖游走毫厘,热爱传承四方
西藏舞者边诺:用舞蹈连接脚下的土壤
拉萨“四大林”辨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