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永怎么读(热门3篇)

个人学习 69 0

古诗永怎么读 第1篇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

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

古诗永怎么读 第2篇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5、浪淘:波浪淘洗。

6、簸:掀翻,上下簸动。

7、自天涯:来自天边。

8、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9、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古诗永怎么读 第3篇

早在十八年前,我就这样评价苏静:“这是个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年轻人。”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任教于青岛嘉峪关小学,做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但就是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却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事情:

通过不到一年的教学,就能让一个蜚声全校无人敢接手的“麻辣班”脱胎换骨,70个孩子齐刷刷爱上古典诗词,成为气质非凡的“诗界神童”,不仅能轻松背诵百余首诗词,赏诗论诗侃侃而谈,还能在两三分钟内随意命题挥笔而就一首词整句工的诗作,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个班毕业时,语文成绩也由过去的倒数第一变成了全班优秀,全校榜首。这不是奇迹又是什么?

当我通过《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了解到这个神奇的年轻人时,我就在想,这样的新诗教如果能够惠泽更多的老师和孩子,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2002年,我让自己的研究生与苏静取得了联系,邀请她参加新教育实验的首次年会。在苏州,我们有了第一次会面。

她对孩子的热爱,诗词的见地和教育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我随即将其招致门下,使她成为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希望苏静能够涵养元气,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更好地研究和传播新诗教,打造一门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儿童诗意课程,让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都有机会走进新诗教,感受古典文化和诗意教学的魅力。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苏静更加成熟和理性,她一边研究诗教理论,一边进行诗教实践。三年间,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都留下她授课研讨的足迹,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以诗教为题。2006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的苏静回到故乡青岛,成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的老师。

她在信中曾经对我说:“朱老师,我很庆幸,一直没有脱离小学教育。我喜欢孩子,也一直希望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做小学教育。我如愿以偿。今天,我所教的大学生们将成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将掌控和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所以,我更加责无旁贷,我要带他们走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更会把新诗教进行到底,打造体现新教育精神的儿童诗意专业课程。”

她说到做到。此后的苏静,以大学教师和新教育“儿童诗意课程”公益项目组负责人的身份,开始了儿童诗意课程的进一步研发和实践。她带领着一群和她一样执着的青年教师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走进偏僻的大山,也走进繁华的都市,从讲授课程到修改打磨到教师培训,为新教育实验区的老师和孩子们送去诗意的温暖。

同时,她还是新教育网师课程的志愿者讲师,坚持为全国一线教师网络授课。她一直都说,做新教育是她最快乐的事,她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师生精神状态的改变……

朱老师口中这个

“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年轻人”

究竟是谁呢?

苏静,诗教名师,教育学博士,青岛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实验“儿童诗意课程”项目主持人。先后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持人。先后出版8部个人教育学、心理学专著。2004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9年TEDx论坛中国区讲者。NGO组织资深国际志愿者,有长达17年的助残志愿者经历、国内支教经历和国际教育救援经历。

我是2000年开始研究儿童诗意教育的,非常巧合,我的诗教与新教育实验共同走过了二十年。二十岁之于人生,恰是风华正茂,之于新教育,更是未来可期。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的弟子,我荣幸至极。

多年来,朱永新先生一直鼓励我在诗教方面不断超越,特别要关注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现实困境。伴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容量的大幅提升,我欣喜地感受到未来语文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与传承,同时也对传统古诗教学方法表示极度担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经典古诗就像童年的歌声,天真天籁,会随着岁月沉淀成一个人的精神风骨。

可是,为什么中国孩子从小就背古诗,学古诗,成人后却很少对古诗产生真正的兴趣?

我在大学教授语文,无论提问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要跟古诗相关的内容,稍微综合或延展一点的,往往两三个问题就会“见光死”。原因很简单,很多学生的脑海里所存留的,依然是小学到高中为考试背诵的古诗知识要点,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诗人,更遑论走进诗文的情感与境界。

所以,面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变革,大量古诗文的增加,教师如果还是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致和对经典的传承意识,而且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之产生更加强烈的厌学情绪,对古诗文避之不及。

所以,回顾我二十年间的诗教传播,“取法乎上”是我始终坚持的理念。我们不仅要讲古诗的表面意义和情感,更要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挖掘古诗背后的故事,最终通达古诗背后的文化。因为有故事才吸引人,有文化才启迪人。

一路走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老师们给予我这种“另类”古诗课高度评价,听课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不舍的目光也让我欣慰感动。每次听完我的课,老师们都会产生很多思考,其中之一便是要发愤读书,要更全面地理解诗人,挖掘古诗背后的意义,讲出和我一样“有料有趣的古诗课”。

而在感慨我课堂“有料有趣”的同时,老师们也表达了自己“学不来”的苦恼和困惑。

因为一线教师毕竟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在古诗文的备课过程中,很难在极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素材。同时,一般老师也难有精力和能力去逐一辨别文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所以,随着公开课次数的增加和古诗专题的延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希望我能够出一本课堂教学与古诗鉴赏相结合的书,立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诗目,直接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与思路方法。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向我递出了橄榄枝,愿意助我和老师们完成这个心愿。于是,我便于2019年末开始着手这本小书的撰写工作。

——苏静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