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笔记怎么写(6篇)

个人学习 88 0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1篇

(一)大历诗风:

这一时期唐诗发展相对停滞,有“大历十才子”(李益、刘长卿,韦应物等)

(二)元和诗风:

①诗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了求奇和求俗两个方向。

②诗歌主张上,分别主张“为时、为事”和极力描写主观情感。

③在诗歌技法上,力求有所突破。

♧韩愈:

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路。文学主张上强调:①“不平则鸣”;②“笔补造化”。

♧孟郊:

苦吟诗人,一身穷困潦倒,性格孤僻。与贾岛诗风相近,有“郊寒岛瘦”之称。

♧韩孟诗派:

(1)创作特点:

①重视主观感受的传达;

②追求创新出奇,而不愿从俗趋易;

③讲究炫才或苦吟;

(2)诗歌特点:

①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②主张以文为诗;

(3)评价:

优点: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功能。

缺点:

破坏了诗歌的形象美,音韵美。有堆砌、晦涩之弊。

(4)李贺:

一位不幸的天才诗人。

1.诗歌内容:

多是感慨生命短暂、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

2.创作特点:

①富有奇异荒诞的想象。

②诗歌思维奇特,跳跃跌宕,意绪万端。

柳宗元的诗——雄直刚建。

柳宗元的诗——简谈幽深。

A、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①♧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

②阐发诗歌的特性。

③主张诗歌形式为内容服务。

(^0^白居易——闲适诗)

B、元稹的诗歌主张:

①元稹认为诗歌应该关注现实,有感而发。

②重视对《诗经》《离骚》以来的诗歌传统的继承。

(^0^元稹——悼亡诗)

C、元白诗派:

白居易和元稹在元和年间唱和频繁,他们所作的小碎篇章和长篇排律,风靡一时,加上同时期活跃与诗坛的张籍、王建等人统称为“元和派”。

(六)古文运动与韩柳古文理论:

1.古文运动:

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体文风改革,是儒学复古运动的产物。

2.韩愈、柳宗元的文学理论:

①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②主张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

③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

④重视作家个人修养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承认作家个人情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韩愈——议论文、杂文)

(柳宗元——山水游记与杂文)

(七)唐传奇:

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演变而出。

1.叙事特征:

①构思之奇:虚实想生的多样性结构。

②关照的焦点:人格之价值。

③藻绘可观,意韵深沉。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2篇

家境优渥,但身不逢时,怀才不遇。

1.诗歌创作:

诗风:俊爽豪迈中又带柔美绮情的诗歌风格。

内容:

①内容丰富多样,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多彩的生活。

②写景、咏物、纪行。

③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咏诗怀古诗。

少年失怙,家境清贫,形成了细腻多愁的性格。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诗歌创作:

①他的“咏史怀古诗”和杜牧诗一起,代表晚唐这一题材诗作的最高成就。

②抒怀诗。

③最能体现李商隐高超的诗歌艺术、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是“无题诗”。

出生优渥,但恃才傲物,为权贵不喜,不得重用。

1.诗歌创造:

他的诗体物细腻,笔墨精致,情意蕴藉,充满诗情画意。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3篇

隋及初唐文学

(一)隋唐文学繁荣的历史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上:1.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 ,推动了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2.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对文学繁荣提供有利条件。

文化上: 3.文化的普及:打破门阀制度垄断,庶族获得受教育机会。

思想上: 4.唐代思想的活跃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魏晋数百年儒学衰弱,多种思想并存;唐社会思想开放,三教合一。

统治者: 5.帝王的提倡与科举考诗赋的影响。

文学自身: 6.文学内部自身的发展。

1.太宗宫廷文学:

初唐宫廷文学——是在对炀帝(杨广)宫廷文学的继承和隋代短命亡国的反思中开始发展的。

2.上官体:

高宗、武后、中宗朝的宫廷文人更加注重诗歌语言的雕琢和格律的探索,内容上强调颂德。

代表诗人:上官仪

3.“初唐四杰”:(重点)

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0^“初唐四杰”对初唐诗歌的影响:

①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内容;

②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阴天,嘻嘻好久没好好学习了,现在起自律一点,抱有平常心,认真做当下的事情,不管外界如何风云激荡,内心一定要坚强,伤心过后挺直了腰继续走……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

*孟浩然(清旷冲淡)

1、生平:

(689——740)隐居于鹿门山,年近四十赴长安应举,失意而归,在吴越间游历。后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会友人王昌龄于襄阳,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病疽而卒。

2、创作:(田园诗)

A、孟浩然擅长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过故人庄》)

B、孟浩然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清旷冲淡的风格,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C、孟浩然的隐逸中也渗透着盛唐士人高昂的入世精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沈德潜评:_语淡而味终不薄_)

*王维(空灵隽永)

1、生平:

(701——761)字摩诘,开元九年进士,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后世尊为“诗佛”。王维的思想深受佛教影响,亡妻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

2、创作:(山水诗)

王维诗歌喜欢以禅入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大多数诗歌都写得空灵隽永。(《竹里馆》)

唐代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气极盛。立功边塞是盛唐士人取得功名的重要途经之一。

*高适

1、生平:

(700?——765)字达夫,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官至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后进封渤海县侯。(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一个做到高官而封侯的。)

2、创作:

A、高适擅长写边塞军旅生活,骨力遒劲,气势奔放。

B、他有强烈的功名意识,希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立功封侯,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的这种理想与豪情。(《塞下曲》)

C、他常常能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所以他诗歌的思想深刻性远超同时代其他的边塞诗人。(《燕歌行》)

*岑参

1、生平:

(715?——770)天宝三载(744)进士,先后两次出塞,官终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2、创作:

A、岑参热衷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B、善于用雄起瑰丽的笔触来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民风民俗and将士勇敢报国、不畏艰难的精神。——饱含热情,气概豪迈。

C、他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多写边地苦寒和士卒辛劳的传统格局,作品中充满了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

D、他善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来展现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

E、他喜用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语句,给人以惊险新奇的感觉;

王昌龄

1、生平、创作:

(690——756)字少伯,擅长七绝,“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诗风清刚俊爽,深厚婉丽。(《从军行》《出塞》)

A、他的诗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其诗意境开阔,振奋人心。

——晴,浮云滚滚,风清气朗。

1、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世离奇,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十八岁时,隐居大山读书。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历程。后定居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并以安陆为中心干谒与漫游。开元十八年(730),李白西入长安,后失望离开举家迁往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人在徂徕山纵情诗酒,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东至洛阳,在这里与杜甫相识。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隐居于庐山。时肃宗异母弟,永王璘以复兴大业的民义率军自江陵东下,并邀李白入幕。然李亨,李璘兄弟阋墙,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从璘获罪,长流夜郎。幸中途遇赦,得以放还。上元二年(761),李白又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无奈因病折回。次年,病殁于当涂族叔叔李阳冰家里。

2、性格与思想:

①慷慨豪纵,洒脱不羁的个性。

(“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

②行事光明磊落,不拘小节,以“不屈己,不干人”的心态平交王侯。

(“千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③恃才傲物,豪气干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乐观豁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李白的思想具有多样性,儒、释、道及纵横家思想在李白身上皆有所体现,然影响李白最深的非道家莫属。在多家思想的影响下李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目标——功成身退。

①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②描写漫游生活,表现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③反应民生疾苦,同情各个阶级妇女的不幸命运。

④隐逸遁世,求仙访道,纵情沉醉,感叹世事无常。

3、李白诗歌的类型:(重点)

李白作品中,有古诗、乐府、歌行、近体诗,可谓众体兼具。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五言古诗:大多与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相关,兼取咏怀、咏史、游仙三种形式,抒发他对于当时政治的批判与感慨。

七言古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体现出了逸兴云飞的特色。(《宣州谢朓楼饯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歌行体: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李白的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情感宣泄浓烈笔法跳荡流动,变化入神,极近婉转曲折之能事。

(2)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

李白的乐府诗不止是发挥古意,还善于创新,借古题另立新意。李白善于从乐府旧题古义中寻找与自己人生经历和身体世感慨相契合之处,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张扬的个性风采。

(3)绝句的兴到神会:

李白的绝句多少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兴到神会,清新自然,

五绝:多用白描手法,格调明快,语近情感遥。(《独坐敬亭山》)

七绝:清新飘逸,韵味深远。(《早发白帝城》)

(4)律诗的自然天成:

五律: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七律:只有八首,但都对仗工稳,气势浑浩。

4、李白诗歌的特征:(考点)

(1)独特的批判视角:

李白不仅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也批判世人的庸俗和见风使舵。

(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

李白一生寄情山水,在壮美的山河中挥洒豪情逸致。他笔下的万物都现实出强大的气势。喷射式的情感表达,使得李白的诗歌气势如虹,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

李白在借鉴前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性格特征、人格追求融注到了作品中,文质兼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风貌。

(4)语言朴实通达,奔放而充满激情。

5、李白的影响:

①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成就,融注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和盛唐气象,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②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对唐诗革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③对唐代及唐代以后的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成长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称“杜林野老”、“杜林布衣”。

第1阶段: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第2阶段:困守长安时期(34岁至44岁)。

第3阶段:为官、流亡时期(45岁——48岁)

第4阶段:漂泊西南时期(49岁至去世)。

杜甫终其一生把“奉儒”和写诗当作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并形成了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2、诗史的性质:

诗史:杜甫诗歌内容博大精深,他从各个角度艺术的再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唐代由盛而衰的诗史。

①杜甫在诗中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

②杜甫的诗歌,忧心时局,关心黎庶。

③其叙事性较强的五七言古诗,多以安史之乱前后的民生百态为对象,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对典型人物进行续写,使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中自然流露。

④在抒发闲情逸趣的题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征。

(杜甫诗歌的诗史特征,标志着杜诗的写实手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考点)

(1)众体兼长:

杜甫在继承前代文学遗产和博采古今作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并且众体兼长。

(2)律诗的开拓与卓越造诣:

A、促进了律诗的开拓发展。

①从题材上把七律推向了成熟。

②开创了以多首律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抒写的作法。

B、从诗境创造和艺术技巧两方面推动了唐代律诗的成熟。

①杜甫律诗曲尽其变,合律而不受声律束缚,对仗工整而不觉其迹,营造出了浑然一体的诗境。

②对诗律采取从严谨中求变化的态度。

③杜甫律诗造诣还在于他练字练句上的成功。

(3)古体诗的开拓与创新:

①杜甫五七言古诗能牢笼千人而又别开生面。

②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对现实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

③杜甫的古体诗还善于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④杜甫的古体诗十分重视诗歌的形象性,并常把自己的主观爱憎融入其中。

(4)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主要指感情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

顿挫:指语言刚健,音调铿锵,章法多样。

(成语顿挫主要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4、杜甫的文学特点:

(1)集大成的特点:

①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诗歌的写实传统。

②博采古今作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2)儒者的淑世情怀:

①杜甫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他对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也有所批判。

②忠君是杜甫淑世情怀的另一个侧面。

5、杜甫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①杜甫继承唐前写实叙事的传统并加以创变,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杜甫精湛的诗歌艺术泽被后世诸多诗人。

③杜甫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

④杜甫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4篇

1.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且讲那东西超过2分钟,即要记的。2.讲单词的时候,有些变形,特别是特殊一点的,要记。3. 讲句子时,有特殊的结构,要标明。4. 讲课文的时候,其实就是再将单词和句子的组合,所以只需要记特殊的。5. 当老师讲练习时,需要把自己错的挑出,重点听老师讲那些错题,且把过程写在旁。6. 老师在梳理一些知识点的时候,要记下且最好全都记。技巧:1.自己会的就不用记了。2.如果写字够快的话,一般最好先听完了再写,如有漏下的,老师又继续讲,就停下,下课再问别人。3.笔记本:单词、句子分开记。(可以单词全都记前面,句子从后面开始记)4.最好有一本错题本,但并不是所有错题都抄上去,而是那些你做的时候,一点都不会的,或者是做错的(粗心除外),或者这道题你觉得有用的。5.做笔记手一定要快,6.做笔记不要为了省本子而写得密密麻麻,这样很难看得清。再不行的话,下课找英语好的同学抄咯!!!笔记最好知己没有听过的语法和词组,例句和感觉听过的东西最好别记,否则在复习笔记是,印象深的内容会下看到而忽略自己没见过的,上课笔记做的过多,会影响听课,下意识认为记在本上的东西可以不用脑记,所以记得越少越好,只需记第一次听过的东西。而且很多学生只是想着复习笔记,并没真正去复习,过一会就会忘。望采纳哦~亲~

take notes of...+ notes就是单独的做笔记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5篇

一、元朝历史大致的三个阶段:

1.(1206—1234)自成吉思汗统一北漠各蒙古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创立蒙古帝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

2.(1234—1279)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统一了全国。

3.(1279—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主要指后两个阶段130多年间各民族人民用汉语记事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标志为: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元代社会的特点:

1、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2、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

3、思想上: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

三、元代文学的特点:{重点}

1、由于社会内部经济、文化诸条件的变动,促使文学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戏曲、小说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走在中国文学进程的前沿。

2、戏曲、小说无论在题材、内容或美学形式方面,都直接受它的读者或观众——主要是市民的制约,表现出世俗生活的众生相及其美学情趣,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原创活力。

3、而传统的文学样式——诗、词、文,也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

四、元代文学的内容:{重点}

(一)元杂剧:【考点】

1、名词解释:

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结构上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代表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灿烂的局面。

2、元杂剧成熟原因:a.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娱乐要求的增长; b.外来各民族带来文化“异质”的渗入; c.加之,蒙主北方后,诸文人士子加入市井伎艺。、

3、分期:

元杂剧一般以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繁荣时期,关、王、马、白等是主要作家。

后期:剧作家大都集中东南沿海城市,南北统一,沿海经济发展迅速,剧作家纷纷南下,重要作家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二)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发展,一方面在杭州等都市中,唐宋以来的“说话”伎艺仍相繁盛。另一方面,小说也借出版商的力量扩大其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接受者。话本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均出于元代。

(三)散曲:【考点】

1、解释: 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来的入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2、散曲在语言和形式上较之于诗词的特点:

a、散曲在遵守固定的平仄格律的同时,可随意增加衬字,从一字至十数不等;

b、散曲的语言(尤衬字)主要是口语、俗语,这些特征,使散曲成为更自由、轻灵的形式,更适宜于表达即兴的、活泼的情感。

(四)诗歌:

元诗分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忽必烈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三十多年)主要作家“戴表元、刘因、赵孟頫”等,他们都经受过离乱的悲哀。

中期:(大德至天历间)代表作家元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此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诗仿唐风,仍见疮痍。

后期:主要作家萨都剌、杨维桢、高启、顾瑛、王冕等。

(一)戏曲的形成:

1.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歌舞内容主要是对祖先或神灵的礼颂,但有些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2.唐代出现的“拨头”、“踏摇娘”、“参军”等杂戏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3.宋金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宋杂剧、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

4.宋金说唱文学主要有鼓子词、词话和诸宫调,注意了说白和歌曲的分工,直接导致以曲白结合表演故事的元杂剧的产生。

——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个:A、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诸;B、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2.元杂剧作为作家们揭示社会不平,歌颂人民斗争的有力武器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4.儒家礼乐文化的松动,为戏曲成熟创造了空间。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一)基本结构形式:(一本四折)

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没有,也可以用两三个,“折”是音乐单元,同时也是故事情节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sun)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

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故一折为一音乐单元,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楔子通常只有一、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三)宾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

(四)科范:

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五)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元杂剧可分成前后两期:

前期:从金末到元大德年间,(1297—1307)将近一百年;

后期:从大德早间到元末为止,约六十年。

关汉卿,元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剧作家。

(一)生平事迹与作品: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作品:

关汉卿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脍旦》、《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裴度还带》、《哭存孝》、《五侯宴》、《陈母教子》、《诈妮子调风月》、《单鞭夺槊》和《绯衣梦》。

(二)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及思想:【简答】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填空】

A、公案剧:通过公案故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现广大人民对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代表作:《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充分显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和崇高精神,情绪由悲愤走向悲壮,剧情由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世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B、爱情婚姻剧:反映了弱者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突出妇女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带有“社会剧”的意味。

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等。

C、历史剧:歌颂历史英雄。

代表作:《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

补充了解:

——《窦娥冤》【简答】

介绍: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故事,故事原型为“东海孝妇”。

内容: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幼年时抵债被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到郊外,企图谋害,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张父子强逼婆媳嫁给自己,窦娥坚绝。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被父亲张老儿误吃致死。却诬陷窦娥,窦娥为救护婆婆,屈招其罪。 在刑场上,她斥天地鬼神,许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且一一应验。 三年后她父亲做了高官,任廉访使,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窦天章重审此案,为窦娥昭雪。

主题: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又通过窦娥歌颂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

窦娥的人物形象:窦娥是一个悲剧人物,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性格中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倔强反抗的一面。、

悲剧色彩:1、人物命运悲剧;2、三桩誓愿的实现,证明了她的冤屈,使她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3、因为窦娥性格不是单纯的,她的从忍受到觉醒有着令人信服的发展过程。因此,这悲剧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蝴蝶梦》(公案戏)

内容:剧写王老汉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葛彪。王婆主动提出将亲生子抵罪,以解脱王老汉前妻所生二子。包拯嘉其母贤子孝,设法释放了王婆婆的三个儿子。

主题:戏剧不仅歌颂丁清官包拯为民申冤,更主要的是通过公案剧的构架,歌颂了王婆婆的贤德。揭露像包公这样的清官,也是倾向于权豪势要。

——《鲁斋郎》(公案戏)

内容:主要写权豪势要鲁斋郎先后霸占银匠李四和张珪妻子。包公用计“智斩鲁斋郎”。

——《救风尘》(爱情风月剧)

内容:主要写赵盼儿搭救她的同伴宋引章,向纨袴子弟周舍展开斗争的故事。

赵盼儿的人物形象:我国喜剧人物画廊中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她的性格不仅是机智勇敢,而且表现为她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

——《拜月亭》(爱情风月剧)

内容:王瑞兰和蒋世隆在患难中邂逅,由结识而定婚:王瑞兰的父亲用暴力拆散这对新婚三月的恩爱夫妻。王瑞兰回家后,狠父而忆苦命之丈夫。白日里不可语,只待黑夜时刻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亲改变初衷,二愿丈夫平安无事,父让其嫁新科武状元,瑞兰痛苦但无奈。

——《诈妮子》(爱情风月剧)

内容:写婢女燕燕嫁给尚书之子小千户,真实地展现了燕燕在向小千户许身之后遭到遗弃的婚姻悲剧。

——《单刀会》(历史剧)

内容:取材三国故事,关羽、鲁肃、乔公、司马徽、周仓等均历史真人,主要写东吴鲁肃,邀请荆州守将关羽过江赴筵,阴谋夺取荆州。关羽单刀赴会,并平安返回的故事。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简答】

1、关剧题材选择,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展示了元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2、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

3、大多结构严密而巧妙,情节紧凑而多变;

4、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历来被公认为本色派的代表;

(一)王实甫生平及作品简介

生平:王实甫的生平资料很少,大约和关汉卿是同一时期人或稍后。

作品:王的杂剧《录鬼簿》录剧目有十四种,今保存全本只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各有一折残本。

(二)西厢记【简答】

继续笔记怎么写 第6篇

绪论

一、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7年。

二、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1、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的形成,使文学日趋市民化、商业化、通俗化

2、新兴的王学左派肯定人欲、张扬个性, 使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小说、戏曲出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丹亭》等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的作品。——1、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2、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3、张扬个性、肯定人欲。

三、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了解)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朱元璋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

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

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

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主要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