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1篇
【摘要】
国内外教学环境差别很大,国内外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研究情况是理论充足,实践欠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少之又少。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的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理念的认识,更在于行动实践。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在大班额课堂上采用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按质量按计划完成相关的教学进度。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课堂
引言:
国内外对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的研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必须有其理论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结合来进行教学的思想。本研究探讨了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研究的教学原则与实施方法,并根据教师的能力或教学风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规划,为教育理论知识提供了实践依据,进一步充实校本教材。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整合之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提出了新的发展和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发展被提议因富有多媒体技术的特色,也让许多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成了目前教育界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实现教师对于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彻底性的改革,也为教师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提出了新的发展和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推进,课堂的教学发展被提议因富有多媒体技术的特色,也让许多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成了目前教育界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内容,然而在整体的应用当中,却存在着一些“偏失“的现象发生,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师对于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彻底性的改革,这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发生,才能为教师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有利于老师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率
如何才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式去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自身的学习复盘和整合信息,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点,只有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是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和有效的多媒体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了学习的知识点,并且能够促进自身的自主学习之后,那么多媒体的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对于学生上台讲课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老师自觉的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严明于己,保持自身的精准教学用语;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加上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简单性和目的性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严谨教学、精准用语。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水准是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利用最简单的多媒体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方面,能运用简单的计算器解决则大可不必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性的选择本身就是让教学内容与最简单的多媒体向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体现教师之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教学资源,首先是老师需要充分的去研究和了解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其次结合自身的课堂特色和需求,利用多媒体去制作一些相应的课件和辅助教学的文件,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内容变得充实有趣、内容讲解更加的丰富生动以及饱满,也就是说老师应当主动去求学而不是等着被提供知识。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把课堂氛围弄的轻松幽默,学生才会认真的投入进学习的课堂里,感受学习的氛围,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例如:思维导图是个可以被很好利用图形工具,它能有效的建立语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讲课时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表达语文的知识点。贯彻和深入多媒体的技术应用能够帮助老师更快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课堂的知识点和运用。
二、怎样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
对于学科教师如何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融入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这已经不单单只是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素养和一些教学信息素养的整合,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成长。正是因为这样的目的,比如: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关于多媒体技术和课程内容整改的相关的比拼大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老师能够自愿参加和报名,通过评比的方式选出最为合适合理的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研究方法,真正的推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大融合和科学的推进。
设立学校网络多媒体技术互动平台,提升师生间之交流和沟通
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尚且不足,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特点——模仿能力极强,给她们的意识记忆里形成良好的、严谨的语文用语记忆,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然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教学标准,模仿上课。所以我们搭建学校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并且要求老师要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准的教学用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有一定得规范性,对于语文用语用词精准,意思表达完整,叙事精炼,对理论知识点的用词表述清楚,合乎逻辑,给学生的解题思路上要做到意思明了而精准。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逻辑意识,便于他们今后做语文题和遇到于语文相关的生活问题时能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和符合逻辑的思维。2.积极鼓励学生私下互相讲课学习探讨,帮助他们理清语文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全身心参与进去。
充分采取网络资源,加深教学设计
最初的传统授课方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做着笔记,通过纯粹的文字内容去自行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已是非常被动的,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想象和理解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老师只能从小组讨论去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以网络平台实施经典名著阅读
除了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也应当学会合理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才能更好的去运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在最初应用的时候肯定有许多的不适应性,但是为了切合现如今的新时代素质教育,只有强行的让自己去调整适应,渐渐地才能更加熟练的去运用掌握。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在视觉和听觉上去辅助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这也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这样也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学习的知识点,这样也能更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课堂当中,也能更加简单的去理解所学知识点的信息,多媒体的运用更多的是重在一个创新的举措上面,通过强大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断才能出现更好的课堂氛围。
采取网络资源疏导学生综合性学习
本着对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负责的教学理念,我校会积极的开展对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教学内容融合的相关课题研究内容选出合适的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统一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配合,做到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质量的融合和推进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素养。帮助大家互相学习,同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素养。
三、小结
网络的多媒体教育模式起到了真正的弥补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改善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随着课堂实战的经验越来越多,老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呈现也会越来越熟练和广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学习问题,加强和规范老师对多媒体的正确应用,能促进老师更快的适应新型教育的教学方式。这个概念的运用在于要求全部学生能够参与到整合教学过程当中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的背景,在全员性的积极推动下,让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学习,全程大体包含了教师的备课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以及学生课后的一个作业布置。如何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应用进行完美的结合是每个老师教学时应该着重去考虑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当下,不论是怎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在强调一个素质教育,这也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和教学高度,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再进行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能帮助老师更加适应新时代下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根据我校多媒体技术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我校发展规划,结合专家组的点评建议,我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做好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2、紧跟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校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开发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行策略,并将课程讲解视频化、网络化,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3、网络教研:尽管目前我校教师利用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的风气已经形成,但仍需进一步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逐步深化、规范化网络教研。
这个概念的运用在于要求全部学生能够参与到整合教学过程当中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的背景,在全员性的积极推动下,让学生可以在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学习,全程大体包含了教师的备课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以及学生课后的一个作业布置。老师合理引导当前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水准是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利用最简单的多媒体技术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方面,能运用简单的计算器解决则大可不必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性的选择本身就是让教学内容与最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向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贵,郭世平,方明华,栾庆芳.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06:110-113.
[2]何大为.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39.
[3]李成龙,张庆美.试析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65.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2篇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3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1.多媒体的正功能分析:
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生动地讲解知识。多媒体超文本的优势不仅可以让知识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还能给学生提高灵活多样的认知途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过程,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趋向主动、积极。
2.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的负功能:
(1)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多媒体设计过于花哨,大容量、快节奏,可能会使演示功能加强,减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思考,导致偏离课堂预期目标的不良后果。(2)增加教学的备课负担和讲课压力。很多老师尤其是对新技术接触不多的年长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难以有准备的把握。课件设计出来后是固定的,师生被课件牵着走,灵活改变就变得困难。
二、多媒体下高中语文教学措施
本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原则,我在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摸索出自己的经验,以下是措施分享:
1.多彩课件驱乏味,任务分层提效率
2.教学结构合理,学生潜力开启
一个丰富且成功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学生多感受、多说、多体会,并且老师可灵活运用适当教学法的课堂,所以我常根据课堂需要,将课件中出现讨论、辩论、设疑、视频观看等环节,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自主探究。
3.丰富资源入课堂,博闻强记多途径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和丰富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平时积累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活学活用。因而多媒体使得课内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教师可组织课外读物分享课,黑板列出活动口号或节目单,提倡把所读过的内容改革成小品汇演、快板讲故事,也可以进行诗歌朗诵、读后感叙说等多种形式,借助多媒体设计提供伴奏、图像的帮扶,使活动趣味化和生活化。如在《雷雨》的学习可进行影视欣赏“;在演讲厅”的单元学习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演讲的技巧,包括语速、语气、停顿、感染力、微表情,再进行分组加以现场演习,关注、鼓励内向和胆怯的学生改变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进;而《兰亭集序》在学习之前进行真迹图片的播放,更能刺激学生对古人的敬佩。总之,老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牢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出发点,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使多媒体发挥出更多的正功能。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4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总结和积累的方法。教师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总结得出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5篇
偶然中,翻看了学生们的语文书,发现学生书上所记的文字甚多,颇为欣慰。可一细看,却发现书上所记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作讲解的记录,却不禁担忧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我们学生书上所记的大同小异的文字分明就不是学生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情感体验。试想,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从老师那里接受,依赖于老师的分析或讲解,没有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理解、欣赏、心得,那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从何谈起?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培养又从何谈起?
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习惯和阅读鉴赏能力,可以从先贤们早用的“圈点批注”法开始。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首先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必须拿起笔来。
圈点,就是读书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
例如在生字上注音;
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
在关键词语下加……;
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
在重要的句子下画====;
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
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
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
还可以是一些让自己注意的警示语等。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并为下一步的批注作好准备。
批注,也称旁批,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可以是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可以是给段落层次写大意,也可以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可以写在相应的句段旁的空白处或是眉首尾;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也可以在回味中补充。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所以应鼓励学生自由读、放开读,创新理解与记录。
我们可以把圈点批注法具体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的每一步去: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6篇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那么,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我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将以上各部分预习内容分解为这几个小标题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予以落实:字词课堂、文章主要内容、我的发现、我的困惑。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
语文论文怎么写 第7篇
【摘要】
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单纯地停留在对于中国文学的文学素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应到受到学生的重点关注。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译文美学,以培根的Of…Studies(王佐良译文:《论学习》)为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一、语文教材和英国文学作品间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很清楚地点明中国的语文课程需要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旨在培养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的学生。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基本都是中外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作品,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泰戈尔的《散文诗两首》、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其中培根的《谈读书》作为英国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正确的读书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和意义[1]。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作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度课文学习。以下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培根的Of…Studies作为范例,简要分析王佐良先生译本的翻译美学。
二、翻译标准介绍
翻译是跨语言交流过程中桥接不同语言的途径。有两个主要的翻译标准:忠实和流畅。忠实是指要在原文中表达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即原文的信息在原文意义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目标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和原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一样。流畅是指规范、清晰且易于理解的疑问,不会出现不合乎常理、结构混乱和逻辑不清晰的现象[2]。如果想翻译得更好,则需要翻译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使译文更地道,更加“古色古香”,并能够准确地将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反映到译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原文的taste意为“尝;有…味道”,swallow意为“吞下;咽下”,chew意为“咀嚼;嚼碎”,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对比,阐述了有些书只需粗略地读,而有些则要仔细地读。在后两个分句中,培根用others和some…few做主语,替代前面分句的some…books,使语句更加简洁。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它只需要借助词语和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句子群之间的联系。省略在英语翻译中也能达到语义衔接的目的。
三、中国现代散文与英国Essay的比较分析
Essay,通译为随笔,又有人译作论文、美文、小品文、絮语散文、随笔散文。它最初是一种散文文体,源于法国蒙田,发展于英国。英语随笔是一种议论文,从道德的角度讨论人生大事或人性话题,如:《关于死》《关于爱情》《父母儿女》《谈友谊》《谈狡滑》《谈迷信》等。胡适是中国最早从外国散文中吸取教训的新派作家之一,他在1918年4月发表的一篇关于建设中的文学革命的文章中说,国外有许多散文风格值得学习,其中包括蒙田和培根的散文。周作人于1921年6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在介绍和提倡Essay时引起了散文作家的注意。他明确指出:“外国文学中有一篇所谓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批评的、学术性的。第二种是艺术性的,也称为美文。”他的说明为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
四、OfStudies王佐良译本中平行结构翻译的精妙之处分析
(1)Reading…maketh…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句中maketh为makes的古英语,且在后两个分句中被省略了,所以原句的完整说法是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makes…a…ready…man;and…writing…makes…an…exact…意为“完整的;充满的”,conference意为“研讨会”,ready意为“机敏的;准备好的”。句子的大意是:阅读可以使人更加完备;研讨会可以使人们更加警觉;写作可以使人严谨。王佐良将其翻译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翻译过后的句子本身结构整齐,与原文相贴切;译文每个分句都是6个字,开头和结尾各2字分别对应原文分局开头的名词和结尾的'形容词。且译文选词很精练,把full译为充实,conference译为讨论,完美地诠释了培根要表达的内容[3]。
(2)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王佐良的翻译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明,数学使人透彻,科学使人深刻,理论使人庄严,逻辑修辞学使人雄辩。”原文中省略了动词make,王佐良在翻译中复现了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培根使用省略来避免重复相同词汇的形式和含义。文章简洁明了,但含义清晰紧凑。在翻译过程中,王佐良尊重原著的句子结构,并省略了意义的重复部分[4]。原因是在中文中,主语不是特别重要的。其原因在于,在组成句子、围绕主题的过程中,有时主语无须出现。在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时,无须重新建立主谓框架,填补句子中缺失的部分。
(3)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后两个子句继承了前一个主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因此王作良将其翻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将句中的名词_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傅彩,长才”,比原文单词本身的意思更上一层,结构也如原文一样工整。通过对Of…Studies原著和王佐良译本中衔接手段的比较分析,发现原著和译本都具有自然衔接,紧凑语义和通顺连贯的特点。尤其是王作良的翻译,虽然是翻译,但确真正体现翻译就像是再创作,体现了中国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译文必须首先忠于原文的立意和风格,还必须表达清楚隐含的意思和情感,要唤起读者在阅读中身临其境的情感。只有当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达到审美效应的对等,才构成理想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卜立德.英国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3).
[2]赵红军.散文翻译美学与OfStudies的翻译版本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孙艳.从OfStudies的汉译本再议王佐良的翻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4]郑素.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篇章衔接手段--以Bacon的OfStudy及王佐良的汉译本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