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的代码怎么写 第1篇
到了 2016 年 4 月,第一财年结束了。在这一年,技术能力进步很多,从之前 jQuery 栈转到 KISSY 再到 React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 Debug 能力,结合之前阿里全网升级 HTTPS (当时作为临时工,升级了不少淘宝老系统代码)、淘宝交易和淘宝海外,阅读了很多很多代码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能快速学习调研一些技术问题并做了很多分享,不过大都写在了内部 ATA 上了,所以博客从此基本没怎么更新了,主要开始逛知乎回答一些相关问题。
拥抱了变化,知道了老板视角。也初步认识商业的残酷,也大概知道淘宝的业务流程,对业务有一定的关注。从各种高层、大神的分享中也学到了很多。
收获也颇丰,拿到了不错的绩效。
此外,2015 年还有一个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发布出来。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雾霾,我嗓子一直周期性的咽炎难受,原来发现可能是跟雾霾有关。之后,我的浏览器收藏夹多了一个“移民”目录。
以上就是我在淘宝第一年的经历和学到的东西。下周将会发布第二年的经验,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号 于江水 和专栏 于江水在知乎,以便及时接到通知。也可以关注我的 GitHub,后面会开发一些项目。
淘宝的代码怎么写 第2篇
在淘宝的第一年并不是从 2015 年 7 月毕业开始的,由于我觉得周围同事都会很厉害,为了早早熟悉工作情况,15 年 3 月多过完年我就赶紧申请离校来淘宝继续实习,只在快毕业那段时间,请假几天返校处理毕设和合影等。其实普通学校也有一些优势,比较容易好说话,跟老师申请后经过老师反复确认淘宝不是一个诈骗公司后,就放行了。
一回去实习,发现之前实习的团队居然拆了(第一次体会到“变化“),自己从基础架构挪到淘宝交易团队了,跟着师兄做购物车,后来还没正式签约就开始独立负责淘宝购物车业务,这时候要是出了什么事情背锅,是真的临时工。
得益于“笨鸟先飞”,早在劳动合同签约之前就开始独立负责业务线,很多同届同学毕业才开始由师兄带领熟悉业务,所以在签约三个月左右的转正面试上,我有很多内容可以汇报。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 HR 姐姐说我的分享在团队里算是比较好的,后面组织了一期新同学分享会,让我又做了一次“转正面试”分享。大力是可以出奇迹的,笨鸟真的要想办法先起飞。
淘宝的代码怎么写 第3篇
天马独有的这套 seed 依赖关系机制,因为没有像 webpack 那样把依赖关系隐藏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学习成本的,并且也容易造成一些问题(当然 webpack 也有他自己的复杂和学习成本 )。
所以那些页面量不大,且没有淘系这样相对比较变态的更新诉求下,因为模块本身也是一个标准的 npm 包,天马也支持了离线构建的方式,这个方案就更贴近 react 源码app的开发,可以做更多的构建时的优化,同时产物也脱离了 seed 体系,渲染过程得到了简化。
长期来说,随着 webpack 本身的发展,最终还是期望能够逐渐合并到社区方案上,在页面构建和动态化能力之间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
而对于淘系自己来说,动态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我自己的设想是,如果今天我们可以不用打包模块,直接把源文件发布到 CDN,把 CDN 当做目录,直接在浏览器上跑一个类似 webpack 的能力,就可以在保留动态性的同时,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复杂度都在方案本身了,对开发者来说,就不需要了解太多)。
为什么这只是一个展望呢,要这么做,还是需要面临一些问题:
面向未来考虑,对于开发者来说,写的代码能够更自然且简单的运行,理解成本和维护成本都会降低很多,无论是完善的开发者配套工具,还是友好的模块化设计,都是为了提升开发者体验。
但是人能做的事情始终有限,目前天马也在和 imgcook 和 iceluna 做更多的合作,,结合可视化、智能化代码生成代码,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维护一个机制或者工程,来系统性提升用户体验,丰富业务玩法,而不是投入到无止尽的页面制作上。
淘宝的代码怎么写 第4篇
有一天开了个需求评审会,结束之后一群运营就去了一个会议室。我以为还要继续开就跟进去了。进去之后才发现他们在通过一个商家录屏看 Lazada 的后台操作和有什么功能,算是一种竞品调研。我觉得这跟前端功能也有关系,就留下来一起看了下。
没想到过了几天,突然就从外面看到新闻,阿里巴巴收购了 Lazada。没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就开始让我处理交接任务,将把这个业务转出去。同时我来负责新的达人平台和内容平台的前端。再后来就听说整个淘宝海外业务就解散了,一些开发去 Lazada 做开发了,有的运营去了天猫,有的去了其他业务。
其实阿里集团下包括 AliExpress 也是主打国际化,不过是偏欧美、俄罗斯的,Lazada 是偏东南亚地区。阿里巴巴高层分享国际化战略也强调过,不管做国际化的业务你叫什么名字,吃下来大部分,你就是阿里巴巴国际化代表。显然淘宝海外没有打败 Lazada,所以干脆用钱把 Lazada 买下来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的是创业公司,不管之前怎么努力,现在已经死了。
至此,亲身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可以说是特别了解阿里“拥抱变化”的文化了。都说船大难掉头,其实感觉并不是这样。每年阿里都会调整业务归属,如果做不好可能就砍掉或者换一拨人来做。好处是快速试错持续前进,坏处就是一些研究和积累浪费了。我在淘宝海外主要研究了前端国际化的一些方案,还出去做了《基于 React 的国际化方案探索》的分享、写了《淘宝前端国际化方案探索》以及回答了一些国际化相关的问题(zh-cn 与 zh-hans 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但换了业务之后,这些知识就基本没有在后续业务中用到过了。
淘宝的代码怎么写 第5篇
购物车是主线业务,支线业务当时是由师兄带领做无线交易的几个页面。当时是用 React 来开发这个项目,用了 reflux 等。当时应该算是淘宝最初用 React 的几个业务,主要是为了调研这个技术。
其实大公司相比小公司更愿意也更容易尝试和应用新技术。因为一旦有了开发效率或者性能提升,给业务会带来巨大提升,也有足够的人力来研究,也有非常多的新业务可以来尝试。
我们团队后来研发开源了 React Web(https://act-web) 项目,这个业务算是一个踩坑落地项目,用来发现一些问题。比较可惜的是,没过几个月,手机淘宝去掉了 React Native 并换成了 Weex,所以这一套对公司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就停止了维护。不过一些经验积累,及时调头,老板又带人开发开源出来了 rax (https:// )。
所以看一个大公司的开源项目是否会长期维护,看看他们内部的使用情况就可以了。像 Weex 这种,再怎么说也是会长期维护下去,因为它已经十分融入在手机淘宝里面。无数的页面和应用,都是基于 Weex 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