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1篇
1、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3、(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5、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6、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7、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8、是的,苏轼填过几首《水调歌头》词牌即为《水调歌头》,而且苏轼较为著名的《水调歌头》有三首,有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一首是《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还有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本词牌共九十五字
9、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10、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
11、在本应团圆的时刻与家人分隔两地,思念亲人.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
12、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4、◆《聚焦三农》裘皮价格跳水养殖户该如何应对
15、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7、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8、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19、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握词意: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为亲人离别和官场失意的愁苦所束缚的豁达胸襟。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2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3篇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4、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不知行情怎样,何日能涨钱。
6、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7、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水调歌头》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篇,其中写月亮的诗句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0、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拓展资料):译文:
12、(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4、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5、◆?皮草原料加工定做:裘皮服装、帽子、围巾,百余种款式任选!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7、◆雅宝路市场转型打造创意时尚空间(视频)
18、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张元干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4篇
25古诗词
《水调歌头》
授课者:后安中学 王康宁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话训练
2、 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 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5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381篇诗文► 3457条名句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6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民俗风情_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7篇
执教者:江苏盐都县教研室 杨万扣
教学目标: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8篇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颖,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
2、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徐老师以前教你们唱过的一首词,是哪首?
生:《虞美人》
生:李煜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这首《虞美人》,好吗?
师生齐唱《虞美人》后
师: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是属于婉约派的词,写出了他由一代国君到阶下之囚的无限忧愁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师:苏轼是一个文学作家,我们以前读过他的几首诗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检查预习
师:《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三、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理解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但愿人长久》一文,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看讨论时间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进行大组交流。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9篇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3、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4、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5、‘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归咎于月。
6、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1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14、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15、◆今年毛皮产业有这么几大数据,你知道吗?(6万)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10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水调歌头应该怎么写 第11篇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